曹 玉 祥
随着大街小巷叫卖年货声音的此起彼伏,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在我记忆中,年是“盼”来的。
第一个盼来的是腊八。这一天,母亲会用糯米、花生、红枣等熬成一锅稠稠的腊八粥。看着红白相间黏黏的腊八粥,我会敞开肚皮喝两大碗。这是过年第一顿好饭,满嘴的花生红枣香会在嘴边飘上好几天!再就是盼着跟在大人后面去赶集,逢单逢双的日子赶着不同的集。这时候,集的大街小巷都挤满了人,各条路上也都是陆陆续续赶集“办年货”的人。大人具体买什么并不太关心,只是盼着大人赶完集后买个“烧巴子”(尺把长的烤炉烧饼)递给自己,然后心满意足地双手捧着吃!再能给买几串小炮,更是满心欢喜!
再过几天就盼着“蒸炸煮”了。在十七、八的时候,母亲就开始擀“果叶子”,小麦面的多,糯米面的少。母亲把揉好的面团擀成一张张铺满案板的大圆片,三五张摞在一起,用刀划成菱形的片儿,然后把成摞的片儿交给我,摆在用高粱秸织成的“薄”上晾晒。我会趁母亲不注意时揪下一个个糯米果叶子的一角放在嘴里咀嚼,满口温温软软的香味儿!过后母亲总是怪我没看好,让“小小儿”(麻雀)给叨了!祭灶之后的三五天就是蒸,炸,煮了。总是先蒸后炸最后煮,父母关在厨房里劳作,这时候,小孩子绝不允许进厨房的,更不准多说话。我们兄妹几个就默默地徘徊在厨房门前,从早到晚、天复一天。先蒸一天馒头,再蒸一天包子,接着炸圆子、鱼(包着鱼肉的面块子)、果叶子,最后煮肉。我们就在厨房门前走来走去,不时地接着从关着的门缝里递出来的花生仁馒头、萝卜细粉包子、绿豆圆子、鱼面块子、果叶子还有带着很多肉的大骨头,边吃边眼巴巴的望着母亲会从门缝里递出什么东西……这几天家家几乎不成顿做饭的。整个村子笼罩在青烟袅袅之中,到处飘荡着馒头包子香和油炸的味道。
最盼的就是年初一早晨,给父母长辈拜年要压岁钱。父母除夕晚上给一张大票来“压腰”,过了初一还得要回去,但仍攥得紧紧的揣在兜里。初一早晨要到族里长辈床前磕头,得钱不多,但钱是自己的。然后就是跟着大人挨家挨户去拜年,回来的时候兜里装满了瓜子和花生!到了初二,就盼着走亲戚。到姥姥家不用闹也会让去的,会有大份的压岁钱。其他亲戚,就拽着大人的自行车闹着去混压岁钱。走完亲戚,意犹未尽的盼元宵,虽是小年却吃大餐。
现在过年,钱多了,“盼”少了;年货多了,年味儿少了!
最美还是“盼”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