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两个思考,记录于下。
一是修波若,到底是修什么。之前听过一些老师的讲解,与我这个小白,理解起来不清透,昨天复旦王德峰老师讲解《坛经》,有一段内容让我印象深刻。禅修修的是什么,就是虚无。
他举了一个例子,大家都会遭遇亲朋好友猝然离世。去殡仪馆送行的时候,你面对巨大的悲痛,内心是虚无的。你离开了殡仪馆,坐地铁回单位,路上人们为了座位争执,你会觉得不重要,马路上形形色色的人来去匆匆,你会觉得都一样,因为大家最终的结局都一样。
但是你回到单位,想起自己要晋升职称了,还有几个主委没有拜访,还缺少那几票,你不得不带上东西去坐坐,谈谈自己一把岁数还没升职,马上要退休了,着实可怜的事……这个时候,还是虚无么?不是了。你又回到了世俗世界,用功利心来看待和选择了。
禅修修的是一辈子在虚无的状态里,你却只能保持俩小时,所以才要修,修什么呢,修那个本自具足,启发自性,活在当下。
近来,我不断穿梭在虚无和世俗之间,一些惯性思维,还是会把我一瞬间拉回世俗的生活,陷在二元的理解中,苦不堪言——当然,这份苦是觉察后的,即便苦,也是清醒自知的,有别于觉察前的混沌状态。
更有趣的是,我对自己苦的觉察,也启发了对身边人苦的理解。当他们向我倾诉的时候,我不太会钻到牛角尖,用我既往的经验语重心长讲很多话,反而是知晓他们经历的过程,理解、陪伴、适当谈及我的想法。
对于能不能帮、能帮多少,已经不是我主要顾及的了。我相信遇见一定是有缘,但能渡到哪里是各自的事情了。
我不断回想曾经在殡仪馆送别亲朋的感受,历历在目,似乎唤醒了内心的某部分,视角渐渐柔软,遇到事情也没那么刚强了。这部分还需要进一步体会。
二是颠倒梦想。这四个字里包含了若干含义,其中一个印象深刻,就是颠倒苦乐。王老师举了例子,我们通常升职后,大家的第一反应是开心。但其实这是颠倒苦乐的。升职加薪后,大部分人责任更重了,压力更大了,环境更复杂了,那么如果回到身心感受上,是升职前比较舒适,还是升职后比较舒适呢?
那为何大家,也包括升职的本人会忽略苦的部分,只谈及乐呢?是大家在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下,认为升职是积极向上的、正确的选择,苦成了乐,乐也被覆盖了。
再比如我身边的一个例子,一位一线大学的博士,谈及自己当年博士论文答辩,日日焦虑,天天熬夜,导致发际线后退了两厘米,都秃掉了,养了两年才恢复。之后顺利毕业。周遭的人,也包括她自己认为一切都值得,其实不过是在欲求的驱使下,混沌地颠倒苦乐,内心苦不堪言。
可能大家觉得,颠倒苦乐不是常态么?其实我想说的是在认知之外,还有更高维的,就是智慧。智慧会让你了然一切,即便不得不做一些事,却是在时时观照之下完成的,我目前能理解到的,就是即便做也不执著那个结果,即便做也不搅动内心,只是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