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将星陨落,江东大都督周瑜病逝巴丘。
天下震动,吴主孙权更是悲痛欲绝,周瑜王佐之才,而今逝去,我还能依靠谁?历史证明孙权的悲伤不无道理,周瑜之后,江东再无问鼎天下之人。
或许对于周瑜来说,此时病逝,亦是不甘。两年前建安十三年,赤壁大火,粉碎了曹操一统天下的愿景,奠定三分基业。当时是,曹操已元气大伤,北有马超虎视眈眈,荆州一地唾手可得;更兼西蜀刘璋暗弱、汉中张鲁无为,趁此时机讨刘璋而收张鲁,结马超而拒曹操,连同巴蜀、占据荆州,天下二分则大事可成。
如此便不负兄长临终重托。
此时距离那个意气风发,平定江东的孙伯符逝去正好十年。
想当年,乱世初起,十六岁的周瑜初见同样十六岁的孙策,引为知己,互结兄弟,开启了三国中最为耀眼的一对青年CP。孙伯符勇冠三军,不输霸王之势;周公瑾运筹帷幄,亦是王佐之才。
可以想象,这般青年才俊在乱世相遇之时,是何等的意气风发,诉说平生夙愿。
或许此时两人的理想,还是效仿云台二十八将,共匡汉室。
彼时,曹操刚刚发檄讨董,枭雄之志未起,矢志惟汉征西将军;袁绍也还是那个“汝剑利,吾剑不利乎?”的有志之士;至于后来的三大巨头之一刘备,在联军中也只凭宗亲身份,甘坐末席。
乱世将起而未起,没有人能想到接下来的十年会是怎样的,此刻他们都只有一个目标——诛杀董卓,兴复汉室。
当周瑜与孙策再次相逢,已是5年之后。
5年时间,足以沧海桑田,谁能想到正是这立志匡扶汉室的讨董联盟点燃了乱世战火。
孙策之父孙坚大败董卓,后被刘表伏杀,孙策归于袁术;王允设美人计,董卓伏诛,而后卓部将杀王允,操控汉帝;袁绍、公孙瓒战于青州;曹操入主兖州,刘备继任徐州……天下分崩离析
矢志匡汉的周瑜,此时颇为茫然,二十年恪守的忠君报国,在他们面前竟是如此不堪一击。董卓、袁绍、曹操、公孙瓒……这一个个曾经矢志匡扶汉室的英雄豪杰,此刻正在成为颠覆汉祚的最大根源。
惟有拨乱才能反正,从此刻起,弱冠之年的周瑜心中也萌生出了一点点对决天下的念头。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
公元195年,周瑜起兵响应孙策,一对让曹操都为之忌惮的正式诞生,十二年后,这对组合中仅剩的一人粉碎了他统一中国的梦想,也正是这对组合在短短5年中打下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东吴根基。
同年,双郎CP克横江、败笮融、占湖熟、退刘繇、平曲阿、收太史,镇丹杨,初定江东。
公元199年,再度攻荆州,克皖城,逼寻阳,破刘勋,讨江夏,定豫章,守巴丘,大有问鼎天下之势。
方才及冠,便在乱世中荡气回肠。此时的周瑜,年仅24岁,却已天下共知,吴人皆称:江左周郎。
也正是这一年,双郎迎娶双乔,让历史上多了一句“小乔初嫁了”的羡慕;也有了后来“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冲冠一怒。
或许也正是这一年的某个夜晚,月光倾洒下,周郎醉酒中,默然相顾,素手误佛弦。
此时的周瑜,性度恢弘名动东吴,怒马鲜衣踏遍乱世,等待的惟有天下。
本以为这是东吴问鼎天下的开始,谁曾知却是江东子弟的巅峰。
公元200年曹操袁绍战于赤壁,许都空虚,孙策本欲奇袭许都成就不世之功。怎奈出师前为许贡门客所刺,带着满心的遗憾与不甘,孙策退出了逐鹿群雄的舞台。
此时,周瑜尚在镇守巴丘。当信使抵达时,周瑜的悲伤可想而知,一年前我们一起平江东,娶二乔,一年后,你却已不在人间。
孙策的身亡对于周瑜来说一丧知己,二丧兄长,三丧君主,从此世间再无双郎。
但周瑜来不及悲伤,连夜返回吴郡,以中护军身份同张昭共同掌管大权,并向孙权行君臣之礼。
江东初定,英杰尚未完全臣服孙家,而兄长新亡,继任者孙权年仅十六,如若他人一旦离心,江东危矣。
从此以后,周瑜心中只剩下一个念头,守护兄长留下的基业。
时间一转,公元208年,曹操大举南侵,兵锋直指江东,大有毕其功于一役之势。
环顾当时,曹操讨董卓、剿黄巾、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用孙权自己话来说,群雄皆灭,曹操所顾虑者,仅剩他尔。
以张昭为首的江东文臣一律主降,又是周瑜坚决主战,力劝孙权,迎战曹操。这是孙策临终嘱托,更是周瑜毕生理想,焉能拱手让人。
那一年
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
那一晚,周瑜,金甲银盔,立于甲板,望着赤壁熊熊大火烧却一代枭雄的千古帝业。
多年来,万般心绪一扫而空,终不负伯符所托……
南郡,西蜀,汉中,如此天下可兴,如若兄长仍在,定当与我大醉三日。
公元209年,周瑜退曹仁,占南郡,屯据江陵。
公元210年,周瑜欲伐西蜀,回占襄阳,二分天下。而后内修勤政,外结马超,天下可定,大事可成。
历史一如既往的不尽人意,返回江陵途中,周瑜身染重疾,带着满心的不甘与遗憾病逝巴丘。
历史对周瑜,不知道是幸与不幸。
年少俊杰,君臣结义,联璧江南,赢取二乔。让他驰骋沙场,成就赤壁之功,上报兄长,下安幼主。
但又让他空有大志,而无时机,临终之计,却落成了历史永恒遗憾。
公元229年,吴主孙权称帝,犹记病逝二十年的大都督。
“孤非周瑜,不帝矣”,这句话最大程度的向历史表明了周瑜一生风采。
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