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从,是一种病;而我们,病的不轻。
第一次接触微信,应该是2013年,那时候对微信的理解就是把QQ好友、手机联系人一股脑的转变成微信好友,后来知道微信最独特的地方就是只有共同好友才能看到朋友圈的动态评论,这是一个有意义而又让人悲伤的发明。有意义的是这样可以很好的保护个人的隐私,为共同的好友提供线上的互动;悲伤的是,这个发明无形中将人们划分为一个一个群体,更悲伤的是,人们可以有选择的把自己的朋友圈展示给特定的人群看,人们就这样在自己构造的不同群体中转变角色,说着不同的话,做着不同的事,戴上一副面孔,又卸下一副面孔。我也曾选择不让某些人看,比如我的父母,有一次开玩笑的发了和钱有关的动态,结果爸爸打了好几个电话,解释了好几遍才说清楚只是开玩笑的话,后来,这些容易引起父母担心的动态尽量不让他们看到。最可恶的是,微信居然有不让某人看这个功能,微信不同于QQ,微信,微小的信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都是从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没有“微信”,就没有至交。我曾经屏蔽过一个人,原因很简单,我无法做到信任这样的人。
言归正传,公共号,这是一个神奇的发明,它类似于博客、贴吧、天涯这些社交平台,但是又具有不可替代甚至超越的作用。首先,每个人都可以申请一个自己的微信公共号,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意愿去设计自己的风格,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传达给公众,公众可以留言,但只有在微主审核后才能可见,这样不仅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护微主个人,而且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泊,民众往往趋向于乌合之众,对于事件、观点的看法往往人云亦云,而真理只会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大部人都只是用错误的观念去解释错误的观念,对于这部分言论,包括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谩骂,微主可以自由选择屏蔽,这使得公共号里最后呈现出来的观点都是符合主流、具有一定真知灼见的。其次,公共号里的文章是受到版权保护的,作者在享有著作权的同时是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使得人们在发声的同时有意识的履行作为一个公民的义务。纵观贴吧,一个帖子下面数十上百条回复,没有三五条有价值的,在满足大众罪不责众胡言乱语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虽然公共号目前还缺乏信息传达的灵敏度和新闻事件的发酵度,但是它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尝试,尝试将智者的思想集合,将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传达给人们,在这个快时代社会,它试图用最有效的方式给人们提供有价值的阅读。
我们的标题是——你真的需要关注那么多的微信公共号吗?记得我第一个关注的公共号是人民日报,那也是公共号喷发的时期,校园里的各个寝室飞扬着公共号的宣传单,但真正成功的只是少数,优胜劣汰的法则,而实际上,你真的有必要关注那么多公共号吗?是你的兴趣真的那么广泛,还是你热爱阅读,还只是人云亦云,一个朋友说这个公共号不错,赶紧关注,从此珍藏在微信的角落,再无过问。关注大量的公共号的最大恶果就是你会错过自己真正想关注的东西,个人订阅号每天可以推送一条信息,服务号每月四条,而企业号没有限制,这意味着如果每个公共号每天推送最少一条信息,你的接收量已达到几十条,每个推送里有三篇文章,你的接收量多达上百条,在这上百条信息中找到真正你需要的,需要浪费你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最后没有你感兴趣的,因为每条微文都是相当长的,以图、文、视频的方式,如何选择,这几乎是件不能完成的事。
即使这样,仍然有大量的公共号想方设法的吸取关注量,比如经常看到同学求投票,点进去一看,必须要先关注公共号,然后才能进行投票,原本给同学朋友投票是一个很简单很愉快的事,一下子就被破坏了美感,每次投完票都要匆匆取关这些从来不关注的公共号,是一件非常不愉快的事,投票不是因为你是什么公共号,而是友谊。
设想一下,如果每个人每天的阅读量是半小时,每个月是十五个小时,正常一本三百页的书籍需要四个小时左右读完,这样一个月的阅读量是3.5本左右书籍,一年十二个月,阅读量是42本,有没有很惊讶,很神奇,据统计中国人年均阅读量4.5本,而如果我们能在公共号上阅读大量的优质感兴趣的文章,我们的年均阅读量可以达到十四多本,提高了近十倍。这是大家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在一个电子化泛滥的时代,我们依然可以做到让自己活得精致、有内涵。
那么,我们应该关注几个公共号为合适呢?这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很简单的三步法,第一步,确定你每天的浏览公共号时间,第二步,确定你每篇微文阅读时间,第三步,按照每个公共号阅读一篇的标准,就可以大致算出最大关注量。比如,我每天浏览公共号时间为四十到五十分钟,每篇微文阅读时间四到五分钟,这样最多关注十个公共号就可以最有效利用时间。接下来就是应该怎么选择公共号?遵循三个标准,第一兴趣、第三兴趣、第三还是兴趣。你可以有很多兴趣,但你必须确定出你最感兴趣的是哪几样,比如我自己,关注新闻,可以关注一两个新闻资讯的;关注经济,可以关注两三个经济观点的;关注人文,再关注一两个人文社科的;学习英语,可以关注一两个英文学习的;最后剩下的一两个名额可以留给其他需要的,比如学校公共号、工作公共号、城市公共号等等。这样的安排,每天既可以接收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 又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
最后,希望我和我们,不要陷入科技的盲从,只要找到自己的支点,每个人都可以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