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谷穗

互联网时代信息真真假假,如果不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还真容易被聒噪的信息带偏。最近河南多地出现“哄抢”农作物、药材事件经自媒体断章取义甚至无限放大以后,总让人有一种世风日下、今不如昔之感。事情真相如何,凤凰网有一篇报道个人认为客观真实。记者通过实地走访了解到真相并非如此:1、药材“哄抢”事件源于今年药材涨价的背景之下,参与者甚多;2、秋收捡拾习俗由来已久,源于农民对粮食的珍惜。用当事人的话就是“可以卖了贴补家用,也可以留着自己家里吃,反正这粮食啥的不能烂在地里,会坏了庄稼人的名声。”朴素的话里饱含农民对粮食的敬畏。参加捡拾的老年人居多,他们年轻时经历过饥荒,对粮食有一种特别的感情。3、所谓“哄抢”言过其实,捡拾者是经过农场主首肯且在收割之后进行,又因为种植规模化运行,种植面积大,形成规模效应,才导致自媒体上出现的恢弘的“哄抢”场面,一些播客为了吸引眼球,拼凑、加工了一些“精彩”的镜头以达到混淆视听的目的(地域黑)。

捡庄稼在农村并不鲜见,不应该被围观嘲讽。我小时候就捡过谷穗,记不清捡的谷穗是带回家还是上交生产队。那个年代真是做到颗粒归仓。捡完谷穗之后还用耕牛把留在田里的草桩再啃一边,剩下的草根晒干烧掉作为肥料,真正做到物尽其用。除了捡谷穗,还捡过木子,木子树学名乌桕,老树虬枝,颇有沧桑感。大集体年代散布在田间地头,深秋季节树叶由绿渐渐变黄继而深红,很是亮丽。乌桕树结一种果实,成熟后黑色的壳子脱落,露出里面白色的黄豆大小的木子,木子是一种工业原料,可以卖钱。捡木子的季节正值隆冬,我们总是放学后捡木子,衣服单薄,小手通红,蹲在树下搜索。白色的木子散落在松软的泥土里,很是显眼,眼疾手快的收获颇丰,聚沙成塔可以换回心仪的玩具。

别说当下的年轻人,就算我这个农民世家子弟都很多年没有下过地了,未尝起一拨土,耕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只能从电视画面上得知几时播种,几时收割。曾经看过一个段子,有人把一把水稻秧苗和一把野草放在一起,让你分辨哪一株是水稻,连我都被考倒了,真是惭愧。前两天刷到一段视频,一对七旬夫妇因担心降温后出现霜冻天气,冻坏地里种植的200平米茼蒿,坚持在刮风下雨的天气撑伞收割。农民珍惜粮食,因为他们懂得稼穑之艰难。一茬庄稼的收获,要耕种,除草,灌溉、收割,运载,脱粒,期间还有病虫、旱涝的考验,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对商人来说落袋为安,对农民来说却是入廪为安。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下乡已变为现实,各种农用机械甚至无人机开始让种地变得简单高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小农经济模式注定要淡出历史舞台,但珍惜粮食的传统应该传承下去,别忘了故总、理当年的告诫:我们还有46%的国人月均收入不足千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对于北山北村,游览它们,是一种归宿,书写它们,是一种价值。它们对于校园,堪称彼岸,校园对于城市,亦是净土。然而净土...
    郭艾晨阅读 4,973评论 0 1
  • 在物资贫乏的年代,见到所有的东西,都是捡的。除了捡羊粪、牛粪,捡各种粮食,牙膏皮,铁钉,石头,所有和生活有关的,都...
    老丁子阅读 3,297评论 10 2
  • 楼下有几个垃圾箱,每天天不亮我遛狗时都会见人在那儿寻宝。一片废纸,一个纸盒,甚至几个饮料瓶都是收获,如果谁...
    微樯阅读 5,966评论 53 84
  • 文·段宏刚 9年前的金秋十月,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摘取该奖项的中国籍作家,这个荣耀足以让莫言载入文学...
    鸿鹄迎罡阅读 3,173评论 2 1
  •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1 电话那头,父亲说离麦子成熟还得十来天,语气有些沉郁。也难怪,这几年的天气...
    一根不上进的鱼阅读 5,760评论 9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