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人说小柒的信箱让她想到了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铺,其实每当听到这种评价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点小惆怅的。最近每天都能在后台看到一两条长长的留言,数量虽然不多,但能被这么惦记,也不知是不是一件好事。
一方面我很开心我们之间有如今并不常见的信任感,另一方面我又有点害怕,我怕你把我当成救赎者,所以我每一次回复都反复推敲,字字斟酌。可终究奉上的一条条方法论都只是来自于“我”的那些自己都不知道正不正确,或者连我自己有时都会怀疑的所谓的“经验”。
我们习惯了从别人身上寻找本该自己寻找的答案,就如身边的很多人从小到大都在被迫和“别人家的孩子”赛跑,小的时候比谁的分数高,谁上的学校是985或211;长大了比谁的单位福利丰厚,对象条件优越。
当我们被推着走上一种“被期望”的生活时,往往会发现,我们已经忘了生活所本源的初衷,甚至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2
几个月之前和一个师妹聊天,我问她毕业以后想往哪个方向发展,她很犹豫然后告诉我说:“可能会先去考个国考吧,然后再考考银行,家里人都这么说,身边的同学好像也都在这样做。有个稳稳定定的工作,过着安安稳稳的生活,挺好。”
其实在一年前的时候,我也是这样想,也的确这样做了,但在后来误打误撞地闯进了自媒体行业,原本抱着平平淡淡过活的我硬是被刺激成爱找刺激的小刺猬,在父母预想的道路中越走越歪,直到超出他们的预期。
两个月前省考失败后,在一次和父亲的长谈中,我几近崩溃地哭着说:“凭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这样做,我就必须也这样做?”后来几个回合的争执与商榷,大概他发现预想中的路的确也是不适合我,便放手也无奈的说:“既然你想做,你就认认真真去做,看能不能闯出一条路来,反正你这个人认定的事情谁也改变不了你。”
其实并不是说别人走的路一定不好,这条路在某种意义上的确可以规避很多风险,可是如果仅仅只是寻着别人的足迹,而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的生活未免太平庸了一点。
前段时间陪着小表妹去上所谓的作文提高班,课上辅导老师在黑板上罗列出一黑板的满分结构以及高分作文应用词句样式。当天小表妹提交上去的作文作业得了很高的分数并贴在了学习榜样那一栏,然而我问小表妹作文中的事例似乎没什么印象在她身上发生过的时候,她一脸淡然的说:“这样写可以拿高分。”
或许小表妹并没有讨好老师的初衷,可是却有了分数的要挟,慢慢地适应了这种被套路住的生活。其实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何尝不是这样呢?习惯了附和,习惯了去扮演一个可能连自己都不认识的角色。
-3
在新年过后上班的第一天,公司发的开年红包上,当时的主编给我写了这样一段话:“你是一个灵魂有香气的女子,虽然加入不久,但很期待看到你才华的展现。”我有留意到一个很微妙的现象,跟我差不多进来的那位同事的红包上,主编写了长长的一段话,囊括了她年前的很多工作表现。
当时的我突然觉得“灵魂有香气”在这个时候或许并不是一个什么好词,它很宽泛看起来也很高大上,但仔细推敲会发现其实这个词很空,没有什么特定的重点。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是被有针对性的评价而不仅仅是被概括,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意识到自己的“平庸”。
到后来离职回家决定开始着手学新闻,面对将近20本的专业课本,几乎没有接触过的专业词汇,从听最讨厌的新闻联播开始,到每天雷打不动的新闻评论写作练习。
3月份坚持到现在,突然发现其实新闻联播也蛮好听的,那些绵绵长长的专业词汇也蛮好记的。
如今经常在想,如果当时没有误打误撞的走上这条路,现在这个考啥输啥的我应该会被继续安排进一个普普通通的岗位,过着不痛不痒的生活,领着不多不少的工资,然后或许会一直困在一个看似美好的境地。
在微博上看到过这样一段话:“所有的竞争,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很多时候你甚至都不用有多强的实力,只要你稍微坚持一下,把别人耗死,你自然就被选中了”。其实我们的对手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只是他会比你更有毅力,更沉得住气。
90后当初是被定义为“垮掉的一代”,而如今90后的崛起,让更多的人意识到我们并不是被定义的那样。
我一直觉得90后是一个很特别的群体,我们在极有可能唯一的独生子女的时代下出生,经历了科技的巨变,时代的革新,我们更喜欢去挑战和更乐忠于尝试各种新鲜的事物。我们喜欢强调个性,而不是曾经霸占了很多个世纪的共性。
-4
在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星期,我特地待在学校。几乎每一天都驻扎在图书馆,还和朋友开玩笑说:“这四年,到临毕业才知道阅览室的空调居然那么冷。”看着一个个埋头苦读的师弟师妹,每个人都怀着各自的目标,突然觉得其实勇敢的去尝试另一种生活是一件乐事,即使这种生活本不应该现在才开始选择。
我还记得当初面对一个不起眼甚至很糟糕的高考成绩,面对一所陌生的学校,在那个6月,我几乎整夜整夜的睡不着,但我很清楚的知道,这个分数其实真的很客观,我清楚的知道我谈恋爱费了多少时间,哪些该背的题没去背,所以它并不是什么意外。
曾经我也以为我在大学会奋起直追,甚至改头换面成为一个学霸。而站在毕业的末尾,我发现我并没有为了这份不甘心而做什么改变。但幸好,现在开始尝试,一切都还不算晚。
从给别人写文章,到如今自己搭平台。我开玩笑地戏称自己是三流情感专栏作者,但其实我一直都不喜欢鸡汤和励志文学,总觉得靠一口鸡汤吊着的生活好脆弱,还是脚踏实地来得实在。
最近很喜欢的一句话:从某一瞬间的偶然出发,去尝试另外一种生活。年轻人的年轻该有一份冲动和坚毅,生活很残忍,它真的轻而易举地就可以让你脱层皮,但赌局总有输赢,这场人生的赌局,输了大不了重头再来,那如果一不小心就赢了呢?
或许明年的这个时候我能收到一个不错的学校的录取通知,或许什么都没有,但至少我努力去争取过,也没什么好后悔的。
就像每一个来信箱的新朋友都会收到一条信息:你是不可预估的限量。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