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建设文化强国,根基在基层,关键在乡村。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文艺事业蓬勃发展,成为涵养乡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如何进一步激发乡村文艺活力,让文化“软实力”成为乡村振兴的“硬支撑”,是基层文化工作的重要课题。
深耕文化土壤,筑牢基层文艺根基。乡村是传统文化的活态博物馆。乡村文艺要繁荣,首先要立足本土,要做好传统文化的"挖掘者"和"守护者",从乡土文化中汲取养分。许多地方通过整理民间故事、恢复传统节庆、保护非遗技艺,让濒临消失的乡村文化重新焕发生机。首先通过建立乡村文化档案、设立非遗传承人补贴等举措,让那些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重获新生。让那些承载着集体记忆的艺术形式得以延续。
培育人才队伍,激发基层文艺创新活力。乡村文艺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人才是乡村文艺发展的关键。一方面,要鼓励“新乡贤”返乡创业,支持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发挥带头作用;另一方面,可通过“文化下乡”“艺术支教”等方式,吸引专业文艺工作者深入乡村,带动群众参与。不仅要提升村民的艺术素养,更要培育出一支"永不撤离"的文艺队伍。
搭建展示平台,拓宽文化惠民渠道。文艺的生命力在于传播与共享,近年来,"村晚"的火爆出圈证明:乡村不缺文艺人才,缺的是展示的舞台。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春晚"、山东沂蒙山区的"乡村歌手大赛",这些由基层政府搭台、农民唱戏的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精神生活,更培育出一批"草根明星"。移动互联网时代为乡村文艺传播插上了翅膀,利用短视频平台打造的"云端舞台"让更多乡村文艺爱好者获得展示机会,使乡村文化突破地域限制,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费孝通先生曾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乡村文艺的繁荣发展,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也是对现代文明的创新性发展。当每一个村庄都能唱响自己的文化之歌,当每一位农民都能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和受益者,文化强国的根基就会更加坚实。让我们携手努力,让乡土文化的种子在新时代的春风里,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