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唐四杰之王勃 05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01
说起王勃,大家津津乐道的总是他的年少轻狂,他的才气过人,他的诗篇,还有他的骈文。
其实王勃的学术著作也是颇为可观的,只不过散佚殆尽,后人便也不以为意了。
他见诸于著录的著作就有:《周易发挥》五卷、《次论语》十卷、《大唐千岁历》《颜氏汉书指瑕》十卷、《平台钞略》十篇、《合论》十篇、《黄帝八十一难经注》《元经传》《百里昌言》二卷、《舟中纂序》五卷、《医学纂要论》一卷、《古今臣赞》十篇。
要知道王勃仅活了二十六年。
02
当然,尽管诗文共长,王勃最重要的成就却是骈文。
王勃之前,骈文繁荣已久,尤其是徐陵和庾信这两个梁东宫的天才文侍,更将之推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但当时的文风整体倾向是柔媚含蓄、矜持拘谨,缺乏情感的冲击和宏大的气象。而王勃以其充沛的情感、阳刚的格调、磅礴的气势,将骈文创作带到一个昂扬奋发、巨丽超华的境界。
就技法而言,之前的骈文在对偶的工整、辞藻的华美、平仄的谐和、句式的多变方面已臻完美,而王勃的文章却能以收放自如的格局、左右逢源的用典、灵动跌宕的句法、抑扬顿挫的声律、工稳妥帖的对仗、雕龙起凤的词采,在最大程度上完善并定型了骈文的艺术形式。
真正的大家定是有多幅笔墨,王勃的文风亦多变。缜密精工,疏宕爽朗,刚健雄浑,绮丽艳冶,几乎无所不能。除了典型的骈俪之风,他的不少文章还有意融入散文的句法和语汇,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格调和风尚。
王勃的骈文里,《于越州永兴县李明府宅送萧三还齐州序》、《秋日登冶城北楼望白下序》、《山家兴序》、《秋日饯别序》等都是文采斐然的佳作,但真正让他俯仰千古的则是一篇《滕王阁序》。
03
关于这一篇文章向来有许许多多的风流轶事相佐。可以肯定的是,这篇文章确是写于王勃去交趾探亲的途中。674年,王勃杀官奴曹达事发被判死刑,同年遇赦免罪。短短数月,命运跌宕起伏像是坐了一次过山车。父亲王福畤被他牵累颇深,从雍州司功被贬千里到交趾当县令。
要知道在出事前他爹的职位是雍州司功,那个时期的雍州就是后期的京兆府,而司功的主要职责是一州官吏的铨选、考课、封爵和勋赏,相当于今天北京市市委组织部部长。而交趾只是一个边陲小县,其中的落差可想而知。
这次劫后余生,他没有再应朝廷的征召,也没有像第一次废官之后那样寄情山川烟霞,而是更珍惜亲情岁月。
王勃家有兄弟六人,杨炯在《王勃集序》中说他“兄勔及勮,磊落词韵,铿鍧风骨,皆九变之雄律也。弟助及勋,总括前藻,网罗群思,亦一时之健笔焉。友爱之至,人伦所及”。从他的诗文中也可看出他们兄友弟恭,感情极深。
都说家是温暖的港湾,遭受沉重打击之后,王勃第一时间回到了这个温暖的大家庭,舔舐疗伤。修整数月之后,他启程去探望远在边陲的父亲,以尽孝道。
04
据《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遇饯崔使君序》一文记载,上元二年八月他身在楚州。在《江宁吴少府宅饯宴序》一文中也有“九江为别,帝里隔於云端;五岭方逾,交州在於天际”一说。另据,日本神田氏所藏唐钞本中有王勃文《过淮阴谒汉高祖庙祭文奉命作》,前序载:”维大唐上元二年岁次乙亥八月壬申朔十六日丁巳,交州交阯县令等,谨以清酌之奠敬祭汉高皇帝之灵“。也就是说上元二年(675)八月十六日左右王勃身在淮阴,并代其父写了这么一篇祭文。
据此我们可以推测,他大约是于上元二年(675)七月下旬从老家龙门南下,一路经过洛阳、扬州、江宁会友交游,大约于九月初到达洪州。王勃在洪州歇脚之时,恰逢都督阎伯舆新修滕王阁落成,特于重阳佳节之时在滕王阁大宴宾客以庆贺。
据传当时阎都督准备了笔墨是为了让自己的女婿孟学士扬名立万的,但是王勃这个愣头青不知所以,一点都看不懂阎都督的深沉心思,挥笔就写,惹的都督大人极度郁闷。当然,这些都是后人的附会和演绎之辞。实际上从文章内容来看,这就是一场其时其地比较隆重的文会,王勃因为声名在外也被特邀,王勃的文章也只是其中的一篇,只不过因为太过出彩而广为流传而已。
05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节选)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騑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虹消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晚唱,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几,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妙日;有怀投笔,爱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晨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
在我看来,它更像是王勃的述志之笔。
他站在时代的风口,觉知时代的风起云涌而意气风发。因为经过了一次次的坎坷,所以他在“觉宇宙之无穷”之时,也深深感慨“识盈虚之无数”。磅礴的同时也有了无尽的苍凉,他悲唱失路之哀,穷叹壮志难酬。生活的磨难早已在他的生命里镌刻下了沟壑,他不再是那个无所畏惧的王公子了。
不过,他依然是那个不可一世的王公子。他说”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真是让人热血沸腾。生而为人,我们何以孑立这艰难的世间,无非是凭借胸中的那一点浩然之气。知道自己”三尺微命,一介书生“,他藏起长风万里的凌云之志,怀着对父亲的愧疚之情,想要”奉晨昏于万里“,于是便有了这一次的千里跋涉。
这一次绝命之旅,是他与命运的又一次和解。那个“引江山使就目,驱烟霞以纵赏”(《秋日登冶城北楼望白下序》)的狂妄公子,也曾不止一次地劝解自己“乐天知命”。
06
这篇序后有律诗《滕王阁》,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尤其是三、四两联,拓展了时间和空间的维度,笔意纵横,感慨遥深,气度高远,与《滕王阁序》双壁同辉,相得益彰。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诗的首联以苍劲质朴的笔法遥想阁之旧事,第一句兴致勃勃,第二句意兴阑珊,他用”随立随扫“的方法,让读者立时有了盛衰无常之感。第三四句的视点进一步拉升,用阁外的云卷云舒、雨打风吹来拓展时空的沧桑感。
最后四句“闲云潭影日悠悠”看似一派宁静悠远,实则是为末句的“槛外长江空自流”作铺垫。长江流水从不为谁停驻,时间冷漠流逝,无论多么辉煌显赫的生命,都会消逝在悠悠时光里。在更加广阔的宇宙间,在更加纵深的历史里,“空”就显得更加沉重。
这是王勃在数度折羽之后的沉痛领悟,也是一代才子为成长所付出的代价。我想他本来也会在短暂的休憩之后,期翼于更广阔的天地。
怎奈世事无常,他最终还是意外地留在了那“空自流淌”的槛外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