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前言:
做了复盘开始,我从日丶周开始做起,从投入的时间丶完成的项目丶每周的心得总结,到月到总回顾,
经过一系列的复盘审视,我更清楚意识到往往目标与现实有很大的鸿沟,以计算机专业学习为例,尽管我在学期初期许自己能在代码上学习精进,也告诉自己要努力认真学习,但是往往事与愿违,每到问题的瓶颈时,我的感性层面总会选择逃避,逃避去做其他事情,换句话说,我的意识层面与潜意识层面的愿望两者是违背的丶不一致的。
於是我在思考,尽管我用理性思考告诉自己要好好学习计算机专业,但为什麽最後我的行为丶我投入的时间丶投入的资源仍是不够呢?
用行动结果来去了解我自身的渴望丶与规划未来,比起单纯画一个大饼实际多了,但是往更深的一层去想,
为什麽我一直无法专精於计算机专业呢?
是否有什麽偏见把我给绊住呢?为什麽你的第一印象是这样呢?
在我解决工程上的问题时,心理的感受是如何呢?
又或者你心中是否有什麽向往的目标吗?且同时觉得是热血沸腾丶内心激昂澎湃呢?
又或者有什麽任务,是你花上一整天去解,也觉得乐此不疲丶觉得不想放弃呢?
1.为什麽我一直无法专精於计算机专业呢?
挫败感:
在过往的程序学习路上,我没有深深下过苦心,从大一时就找同学帮忙,然後考试时也是找考古题练习,从来没有好好下功夫去理解每一行代码在讲些什麽丶更别说自己好好去写一段程式了,於是这种逃避困难的习惯渐渐养成後,我遇到困难的反应就是逃避,不然就是找同学求救,久而久之,我根本不相信自己可以去解决问题,甚至觉得自己是一个很糟糕的学习者,甚至我觉得程式不适合我,於是,在这些种种原因下,我觉得自己根本把自己放生了,心中留下慢慢的挫败感,同时,脑中建立一种根深蒂固的自卑感,总觉得自己再怎麽努力也比不上我的同学,所以产生了乾脆放弃学习程式的念头。
学习方式错误:
在过去学习程式的阶段,我认爲自己总是用错误的心态与错误的方式在学习,从心态面来说,我觉得自己太过於好高骛远,总认为自己要尽快达成每一项新任务,然而没有好好的积累每一步的学习,从语法使用丶逻辑的相关宣告,我总是很快就过一遍,但没有扎实的训练,其实这些学习也没有入脑入心;在方式来说,我只是刷完Mooc後,没有去反覆的练习题目,甚至有些解不出来的题目,就马上用google的方式找寻答案,这样的方式失去了自己去克服困难的肌肉与勇气。
2.是否有扭转成见的例子?
对於工程师的偏见,最近我发现有两个案例让我了解到“学好专业”跟成为该类型的人才也可以不冲突,
举例来说:成功大学最近在国际事务处,发了一个北美实习的职缺,来自美国iNetwork公司,工作内容是一些互联网与云端的相关业务,但要懂得TCP,C,java等计算机资讯,这样的消息让我明白到,其实写程序不一定就得蒙在房间里,然而整天只对电脑说话,其实你也是可以带着自己的专业背景,然後与他人沟通丶协商丶做不一样类型的工作。
第二个例子,是我看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最近贴出了Business and Computing双学位的课程,同时阐述了用理工知识为客户解决问题的商业问题的工作模式,心里十分激动,因为这正是我向往的。
小结上述两的例子,我慢慢发觉其实懂程序丶了解计算机的专业知讯,其实不一定就要成为自己心里排斥的那种人,而很多偏差其实是自己想太多丶又或者视野还排狭隘,更进一步来说,也可能是逃避困难的一种藉口。
3.目前的计划
谈完自己的成见与原因丶且提供了例子後,我发觉剩下的就是加快脚步的行动,多做些事,把基本功尽快累起来,少掉那些再次立目标的时间,把时间投入在真正能对成长有帮助的事情上面,且复盘总结,让这条入走快丶走的踏实,而目前我正打算在暑假中安排计划。
Coursera线上课程:
首先是先修密西根大学开的python入门课程,习得基本功之後,接着去修往後三门的进阶课程,而修的标准是拿到证书,达到A的标准。
成长会小组:
第二个是尽快刷完进入python小组的进群任务,然後每周跟着小组一起练习输出的笔记,此藉此更加熟悉python的使用方式。
Accufind专题计画:
恰巧这份计画有进入复赛,那麽介面的设计丶与Ruby on Rails的学习当然也少不了,因此,我目前会由<菜鸟教程>网站中练习基本技巧,反覆熟练当中制作的技巧。
4.总结:
列着上述的计画後,我认为最关键的还是在於实践与投入,因此量化每件任务的投入时间丶精力十分重要,甚至也约束自己每周的目标里程碑,得好好纪录与归纳自己所学,以免掉线丶甚至陷入空谈,而我认为先实践,然後有一定的行动量後,接着再去找方法会来的更好些,一周後,再来制定一个更严谨的计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