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辍学,躺平3年:这届年轻人为什么打死都不上班?

这届年轻人正在经历一场无声的"职场罢工"

凌晨三点的出租屋里,手机屏幕的光映着一张年轻的脸。手指机械地滑动着短视频,一个接一个的成功学鸡汤从眼前闪过:"00后创业年入百万"、"95后靠副业实现财务自由"。

窗外,城市的霓虹依然闪烁,写字楼里还有人在加班。

"我到底在怕什么?"这个问题,小吴已经问了自己三年。

17岁辍学,现在20岁,同龄人有的在上大学,有的已经工作两年,而他依然蜷缩在童年的卧室里,像只拒绝破茧的蝶。

这不是懒惰,而是一场深刻的时代症候群。

我们这代人,活在一个巨大的认知裂缝里。

小时候,大人说"好好学习就能过上好日子";长大后发现,清北毕业生也在为房租发愁。社交媒体上人人光鲜亮丽,现实里送外卖的小哥可能是曾经的教培精英。

更荒诞的是,我们比任何一代都清楚,对于普通人而言:

1.拼命工作十年,可能还买不起公司楼下的一间厕所。

2.35岁失业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身边正在发生的现实。

3.所谓的"职场晋升",不过是更高级的奴役。

这种清醒,让人窒息。

这不是叛逆,而是经济学。

当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衡时,理性人就会选择退出游戏。日本"低欲望社会"、韩国"三抛世代",都是同样的经济规律在不同文化土壤上开出的恶之花。

但问题在于:我们真的无路可走吗?

身边认识三个像小吴一样的年轻人:

阿杰,22岁,做过七份工作后开始跑外卖:"至少我能决定今天干多久"

小雨,24岁,自学编程后接海外订单:"赚得比本地公司多,还不用打卡"

老白,26岁,在终南山租了间农房:"一个月花600块,比在城市当社畜快乐"

这些选择看似消极,实则暗含智慧:当主流赛道已经堵死,就要学会开辟新航线。

给同样迷茫的你三个生存建议:

重新定义"成功"把"年入百万"的幻想换成"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点"。学会一门手艺、坚持运动30天、读完一本书,这些微小的成就才是真实的人生锚点。

掌握"反脆弱"技能在这个AI取代白领、政策颠覆行业的年代,要练就能随时转换赛道的本事。写作、编程、剪辑,这些技能永远不会过时。

建立"最低限度生活系统"计算你维持基本生存需要的费用,可能会发现:其实不用那么多。减少物欲不是认输,而是夺回人生主动权。

最后想说,这种迷茫不是你的错。

我们生活在一个奖励资本而非劳动的时代,这本身就是系统的问题。但正如哲学家萨特所说:"人是自己选择的总和。"

你可以选择继续躺平,也可以选择用另一种方式站起来。

真正的叛逆不是拒绝上班,而是拒绝被定义。

(此刻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是否也在经历这样的挣扎?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故事,让更多同类知道:你并不孤单。)

延伸思考:

当劳动不能致富,努力的意义是什么?

在算法统治的时代,普通人如何守住自己的生存空间?

"躺平"究竟是消极抵抗,还是新型生存智慧?

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你的选择里。

-End-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