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带小笑去小公园玩,遇到了幼儿园隔壁班的小姐姐。只是今天小姐姐的眼睛肿得厉害,问她妈妈才知道,原来昨天晚上,小姐姐得到了一个新玩具,她迫不及待想打开玩具的包装盒,可费了半天劲,包装盒还是打不开,小姐姐又急又气,大发脾气。爸爸过去帮忙打开,可是她还是气得把玩具扔在了地上。这时候爸爸的脾气也上来了,说了句“你人不大,脾气倒不小,谁把你惯的”,就把她狠狠揍了一顿。
很多家长看不得孩子发脾气,是典型的“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型父母。自己怎样发脾气都可以,但如果是孩子发脾气,就完全接受不了。简单地把孩子发脾气,等同于任性、不懂事、被宠坏。事实上,孩子发脾气,是大有学问的。
如果每个孩子心里有一张秘密地图,那么发脾气就是把通往那里的钥匙交给了你。而我们很多人,往往只会看到“脾气”本身,却看不到掩盖在脾气下面的,孩子最想让我们看到的那把钥匙。
就像感冒发烧一定要先处理原因,而不是处理症状。只要找到原因,对症下药,症状自然就会消失。反过来,如果你只是给他降温,却不处理身体里的炎症,温度很快又会升上来。用自己发脾气来压制孩子发脾气这种行为,是最不可取的。
那到底怎样通过孩子发脾气的表象,找到深层次的“因”呢?
其实,孩子发脾气,主有两方面的原因。自己的原因以及父母的原因。
自己的原因通常有以下两种情况。
1.挫败感。两岁以下的孩子,会因为不能表述自己的需求而大发脾气。大一点的孩子,会因为自己不能穿好衣服,不能系好鞋带,不能打开零食袋,不能写出漂亮的字等一系列“不能”而发脾气。因为这些不能,让他感觉到挫败感和无力感。
王小波说,人一切的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孩子。
所以,不要什么都替孩子做好,他自己“能”得越多,脾气就会越小。
看到孩子遇到困难,我们只需轻轻问一句:“嘿,需要帮忙吗?”。帮忙,应该是得到邀请之后的帮忙,而不是自作主张的帮忙。你会发现,我们的自作主张,有时候会引发出孩子更大的愤怒。
2.迁怒于人。就像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烦心事,可能会迁怒别人一样, 孩子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事,有他自己的小情绪。
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告诉他,我们自己的感受,告诉他“我不喜欢你用这样的口气对我说话”。然后做个好听众,让他们把遇到的烦心事倾诉出来。如果他不愿意说,也不需要纠结,去做自己的事情,安静地等待他自己消化好小情绪。
和家长有关的原因通常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没给他想要的东西
第二,没给他想要的关注
第三,没给他正确的示范
孩子经常会因为想要买某样东西,家长不同意,而大发脾气。这个时候,他其实是在努力争取自己喜欢的东西,想方设法争取自己的利益。从这个角度上看,这并不是什么坏事,毕竟我们都不希望,孩子长大以后,面对自己喜欢的人、工作信心不足,想要而不敢要。
所以,因为想要东西而发脾气,动机并没有错,只是孩子方法上有欠缺,还需要我们引导。
告诉他们哪些要求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绝不能明明是不合理的要求,为了停止孩子发脾气而无原则答应,这样只会让孩子把发脾气当成一种有效工具,养成一不如意就发脾气的坏习惯。
去购物之前,和孩子一起列个购物清单。提前告诉孩子,我们这次去超市是要买什么的,有必要的话,提醒孩子,这次来我们不是来买糖、玩具、冰淇淋等等孩子平时最容易要求的东西。
提前让孩子有个心理预期,不至于让孩子漫无目的看到什么都想要。如果孩子确实想要什么东西,可以让他挑选一件,列到下次的购物清单里。
缺乏关注是引发孩子发脾气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有的家长工作太忙,有的回家就沉溺手机,有的家庭多出了二胎宝宝……孩子得到的关注不足,就会找不到归属感,丧失自信。
当他在家里找不到归属感,觉得自己没有工作重要,没有手机重要,没有弟弟妹妹重要,就会产生深深的焦虑,引发包括发脾气在内的各种不良行为,目的就是为了引起大家的关注。
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及时做出调整,用多一点时间,高质量陪伴孩子。
发脾气不会遗传,但一定会耳濡目染。我们可以想想,当我们自己遇到挫折、心情烦躁、想要而不得的时候,我们是怎么做的?我们的方法就是孩子的方法。如果想让孩子遇事不要总是借助发脾气这种方法,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就应该给他们正确的示范。
孩子发脾气,本质上是想让自己逃离一些不舒服的感觉,比如说无助、孤独、焦虑、恐惧、委屈等等。只有那些能保持冷静和足够耐心的家长,才能借着孩子发脾气的契机,发现“小脾气”背后的这些“大需求”,从而更好地帮助到孩子,得到更好的亲子关系。
试试吧,下次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冷静地问问自己:“他真正想告诉我的是什么呢?”
谢谢你来~喜欢就点赞给我鼓励吧!
往期精彩文章
接受孩子的“熊情绪”,别让他活成一座“孤岛”
摸准孩子的心理,说一遍他就肯听
当妈这件悠闲的事,为什么被你当得这么苦逼?
醒醒吧!孩子不专注,错全在你!
不是孩子没有时间观念,是你从未告诉过他“时间”是什么
读懂孩子的心理,不要对我说“不要”!
读懂孩子的心理,你“偷懒”才能遇见更好的我
“我可以为孩子去死!”“你先把手机放下”
入园哭潮将至,除了焦虑你还应该做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