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某女星S资助了十年的某大学生X,在媒体上揭露她的“伪善”。原因是S在资助了大学生X上大学后,发现他的用钱方式变了味,然后断然停掉了对他的长期无偿资助。由此引发了大学生X的疯狂报复。一时间,人们纷纷指责这种恩将仇报的“白眼狼”行为。这种事情,不仅会发生在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之间,亲人之间也会时有耳闻。有这样一件真实事例,从小娇生惯养的儿子,大学毕业后,沉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因向母亲索钱,母亲未给,而残忍地将自己的母亲杀害。此子在法庭上受审时,无情地指责母亲:凭什么我从小要什么她就给什么,现在只是要个上网费就不给了,自己只是一时气愤,激情杀人。
以上事例,单从表面来看,可以简单地解释为“斗米养恩、担米养仇”,或者干脆谴责这些恩将仇报的人是“养不熟的白眼狼”。然而,为何起初施恩者的“雪中送炭”能够收获满满的感恩,而当受赠者一次次地不劳而获之后,最终却成为“恩将仇报”的“白眼狼”呢?为何满满的全是恨呢?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以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1、生理需要指人对食物、性和休息的需要;2、安全需要指人对安全秩序、稳定以及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要;3、爱和归属的需要指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以及隶属于某一群体,并在群体中享有地位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指希望有稳定的地位、得到他人的高度评价、受到他人的尊重并尊重他人的需要。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会使人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增强自己的信心。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使人产生自卑和失去信心。5、自我实现的需要指人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地完善自己,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
显然,当施恩者无偿给予受赠人各种援助时,因为受赠人无需任何付出,就满足了自己的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甚至是爱和归属的需要;所以当这些最基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受赠人必然会出现更高层次的“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但是,由于施恩者的无偿付出,站在受赠人的立场,他们就像被长期圈养在笼中的动物,更如被剪掉翅膀的鸟儿,完全失去了飞翔的能力,失去了自主实现“尊重”与“自我实现”的可能性,他们甚至需要完全依赖施恩者才能活下去。除却这些人天生懒惰的生理因素,那么,上述完全可以看做他们成为“白眼狼”的社会性因素;进一步分析,他们认为,施恩者借助给他们施舍恩惠这一过程,收获了社会的肯定与他人的赞美,实现了他们自己的“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受赠人潜意识中认为施恩者应当不断满足自己的所有需要,否则自己就是被利用了、被废掉了、转而恼羞成怒,化感激为怨恨,这应当是受赠人的心理因素。
综上所述,慈善、无偿地爱心捐助他人,真的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由此我想到,曾经,美国的一个慈善组织的成员们,在向某战乱国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时,不是将食品、饮用水等救援物资直接发给当地的儿童,而是让他们自己搬运,通过让他们付出劳动来得到食物,得到尊重的感觉,从而,既满足了受赠者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同时又巧妙地满足了他们被“尊重的需要”。人性是复杂的,是“得陇复望蜀”的。因此,我认为,比起“授人以鱼”,“授人以渔”才是助人的更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