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要教会学生感知文字和运用文字的能力。
吴忠豪教授说,语文教学其实很简单:多让学生朗读,形成语感;丰富学生语言经验——积累新鲜感的词句并学会运用;注意培养学生完整提取信息能力;课堂多让学生练说、练写,培养表达意识。总之,语文课就是教学生学阅读、学表达。摒弃把理解文本主要内容和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作为一堂课的教学主要目标,那你的教学方向就不会偏移了。
吴忠豪教授语重心长的说:小学语文课程应该将丰富学生语言经验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这是我研究四十多年语文课程教学得出的结论。
对于文本的解读能力,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有时候很难把握,我的观点是:想要培养孩子真正的能力,课本和教参足够了,简简单单教语文足够了,对于很多一线的语文老师,不要总想着把文章教出什么新意来,总要想着我的这一课和别人上的不一样,看看我的“起承转合”,多么吸引人的胃口。这一切都是站在老师的角度想问题,学生的能力培养被忽视了。就拿语文简单的“复述”能力来说,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要求和搭配不同的训练。
在这之前,我不得不提一提我的老二,他现在不到4岁,昨天在和他的玩耍中,他说了一句这样的话,令我记忆犹新,他指着玩具对我说:“妈妈,你看。首先把玩具这样放,然后把这个塞进去,就好了!”听到这样的语言我很惊讶,有——首先、然后、就!一句话说的很完整,而且还用了表示顺序的词语。
我在想,上个礼拜三年级的作文课,我让孩子把一连串的动词串在一起写一写“包粽子”,他们的语言不尽人意,颠三倒四说不清楚,后来,我让他们加上“首先、然后、再、之后、最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去表达,就这样,依然是改了两遍之后才算通顺。
我记得二年级的课本上就有关于类似的训练,孩子们的能力难道倒退了吗?不然的话,只有一个解释,老师忽视了这种能力的训练!学生为什么不会表达,不是因为笨,而是因为缺乏这方面能力的训练。
就如吴教授所说:寻找自己语言和文本的差距。差距在哪里?这就是差距,学会表达,需要平时一点一滴的训练,不要总想着怎样推陈出新,把基本的能力抓好,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不会差,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工具性”本就走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