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的世界》中雨果描述了许多下层社会的苦难人物,包括苦役犯、妇女、黑帮,以及充满理想的教士、学生和流浪儿等。其中流浪儿童也是文中重点的描绘群体,也有重点的刻画角色——伽弗洛什。
通过前面的介绍大家也可知珂赛特的童年是过得十分凄惨的,如果没有冉阿让的拯救,也许珂赛特也会是悲惨中的一员。除了珂赛特,伽弗洛什也是文中另一个重点刻画的孩童形象,他出生于黑暗但却出淤泥而不染,是一个聪敏勇敢、狡黠但又善良的乐天派流浪儿。
伽弗洛什是德纳第夫妇的亲生儿子,因为客栈经营破产而迁居巴黎,他们便把亲生儿子抛弃了,任其在巴黎大街上自生自灭。从小就没得到关爱,常与各种人物打交道的伽弗洛什并没有像他的父母那般阴险奸诈,反而乐天友善。
“我住在一、二楼中间的夹层,没有门房,你找伽弗洛什么先生就行!”伽弗洛什在巴黎的居所是在巴士底广场的一个废弃的拿破仑时代巨型大象雕塑里,面对如此拘谨的“房子”他从容自得,还不忘以绅士之称调侃下自己。
而这个房子还曾收容招待过两位“贵宾”,尽管他当时并不知这两位找不到父母的小可怜竟是自己一母同胞的弟弟!就算自己三天没吃东西,兜里只剩一枚面值一苏的硬币,他还是慷慨地买了一个白面包三人分着吃,大概是上帝可怜这两位孩童才把他们送到自己善良的大哥身边吧。
15岁的伽弗洛什瘦骨嶙峋,灵巧活泼,经常穿梭在巴黎的大街小巷,会一口流利的“黑话”,和黑帮的人打交道游刃有余,也曾帮忙救出牢狱中的恶人,其中就包括他自己的亲生父亲德纳第,但他是一无所知的。
1832年巴黎起义,这支由学生安灼拉和公白飞组织的起义红军,以黑红相间的花为革命徽章,黑色代表黑夜即将过去,红色代表革命的激情。这支起义军一开始得到民众支持,在与官方较量中,悬殊太大,民众隐藏起来不再支持学生起义军,最后起义失败了。
这是法国七月王朝期间一次失败了的反君主制起义,而伽弗洛什也是在这场战争中死去的,他可能不知道死亡是什么概念,他只知道要在这场街垒战中为大队多争取些机会。革命虽以失败告终,但它最终还是唤起了民众的良知。连警察检验尸体时也把徽章放到伽弗洛什尸体上,意味着伽弗洛什才是真正的英雄!
如果要判断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那就得看百姓的生活水准,而如何判断百姓的幸福指数还得看底层儿童的生活状态。一个成年人的堕落只能算悲,而一个孩童的堕落才是惨,这也是为什么雨果还会重点描述以伽弗洛什为代表的巴黎孩童形象的原因吧。
通过对伽弗洛什的详细刻画,让人能在当时那么黑暗残忍的法兰西中看到一丝希望之光,尽管还很薄弱,但终有一天会光芒万丈。
正如序言中所写的:“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得不到解决……换句话说,同时也是从更广的意义来说,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