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和疯狂
——读《一个人的朝圣》有感
前些日子有一个很火的句子,叫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霎那间成为人们心之所向。在忙碌的世界里呆久了,人们迫切地想要抛却理智,经历一些“说走就走”的疯狂。《一个人的朝圣》,讲述的就是这样一场旅行。
哈罗德是本书的主人公,但很遗憾,他的身上没有任何一点所谓的“主角光环”。相反,他很普通,存在感近乎稀薄。一个六十几岁的老人,在酿酒厂干了一辈子,平淡地退休,平淡地度过晚年生活,在日复一日的休息中感受自己身体的零件慢慢生锈,直至在平淡中走到人生尽头——所有人都是这么想的。
突然在一个周二的早晨,许久未见的奎妮给他寄来一封信,老友身患癌症的消息打破了哈罗德一尘不变的生活。他徒步横跨整个英格兰,只为一个奇妙的信念:只要他走下去,奎妮就会活着。
在这段旅行开始之前,哈罗德的生活实在很难让人夸一句“美好”。没有责任感的母亲和酗酒的父亲,让他从小沉默寡言。也许他也曾拥有过爱情,生活的琐碎让矛盾慢慢累积,儿子的死亡更给这个家庭以不可磨灭的重创,最终让夫妻之间失去了最后一点相依为命的亲情,只剩下冷冰冰的形式,成了他们维持这段关系的最后一点标志。
我一直以为已过花甲的老人经历了很多事,早就该淡定从容、波澜不惊,他们往往有岁月打磨过的强大的心理,足以面对生活的风雨。但是我渐渐发现,哈罗德不是的。他不懂与人交流,哪怕是面对妻子的冷淡,他也不知道如何挽回。家庭的原因让他对责任有天生的恐惧,书中曾无数次地提起,哈罗德面对儿子总是手足无措——他不知道怎样当一个父亲。
书中的第一章就抛出了问题:“我是谁?”
也许哈罗德也意识到了,自己总是习惯性地逃避问题。莫琳是一个能干的妻子,却给了哈罗德逃避责任的借口。这一句“我是谁”,是哈罗德对自己存在的价值的怀疑。如果莫琳替哈罗德做了所有该做的事,那么他又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
一切截止在奎妮来信之前。
奎妮的病情让哈罗德在一瞬间明白自己曾近错过和正在错过的到底有多少,未来无人知晓,但起码在这一秒,这个习惯逃避、内心远不够强大的老人,想要抓住这一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疯狂。他拿着回信走过一个又一个信筒,在震惊、悲伤和迷茫之后,聆听到了加油站女孩对“信念”的解释:“去接受一些你不了解的东西,去争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一些事情。”
我们看惯了了一个孩童的成长,却发现哈罗德这个老人也在旅途中成长
哈罗德总是“很害怕别人嘲笑他”,他一开始总想着降低自己的存在感,旁人一问起他为什么要徒步去贝里克郡就面红耳赤,生怕别人觉得自己异想天开,刻进骨子里的小心翼翼。而经过这场旅行,哈罗德的信念却越来越坚定,他不再想着逃避,而是拼尽全力,就算得不到大家的理解也要完成这一切,因为他感受到自己有义务拯救一个生命。哈罗德在旅途中,逐渐正视并完善自己的弱点。
这一场步行,哈罗德到底是在拯救别人,还是在救赎自己?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名字。“朝圣”,信教徒们跋涉千山万水去到自己心目中的圣地,听上去简直像一场行为艺术。人们往往难以理解,如同不能理解哈罗德的步行。
他步不步行,和奎妮的病情,本没有任何关系,但因为一份信念,哈罗德克服重重困难,和时间赛跑;奎妮执着等候,避开死神的镰刀。信念有的时候就是这么神奇。
“朝圣”不过需要两样:信仰和勇气。
——能够让你奉献一切的信仰和能够让你不问来路的勇气。
在哈罗德的这场朝圣中,“不失所爱”即是他的信仰。
作者笔下还有一些小人物,不管是在旅店里遇见的那一群客人,还是优雅的英国绅士、率性的女医生,亦或是忧郁的演员,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无法真正理解哈罗德,但这些给过他鼓励和帮助的过客,总给我温暖的感觉。是他们让哈罗德一点一点,对这个陌生已久的世界重新上色。
也许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哈罗德,我们胆小、懦弱、自卑、伤痕累累,但永远不要推开这个世界,生命有的时候需要一点疯狂,才能抓住能抓住的人,做一件不让自己后悔的事。
“或许这就是这个世界所需要的,少一点理性,多一点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