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0日,象山西周小学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则消息《寻找西周“最美”教师——千里寻恩师,只为当年情》,文中主要说明了一位50多岁的老先生多年寻找自己50年前的老师,文中有这样的描述“还有一次在我上小学二年级时,我得了红眼病,身体很不舒服,陈老师来家中看望我,为了不使我落下功课,陈老师二话没说,就背着我去上学,放学后又背着我送我到家里,一连几天都是这样。” 这里我不禁想起了《中国班主任研究》中的一文《班主任:以“爱”滋养学生终身发展与存在可能的生命牧者——基于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1958届L班毕业生的回溯研究》中的描述:一群50多年前的小学生仍然痴痴不忘自己当年的班主任:什么样的班主任能如此深入地走进学子们的心里?我们理想中的好班主任是什么样的?一位好班主任对学生的人生发展到底有着怎样的终身影响?
且不谈文中的研究视角和过程,我尤对第三部分“班主任的‘教育之爱’:为学生奠基终身发展的人格基础”,简要摘录如下:
(1)教师“母亲般的教育之爱”终身滋养着学生健全人格与心灵世界;
(2)教师“公平的教育之爱”终身影响着学生的自信人格与感恩情怀;
(3)教师“无条件的教育之爱”终身葆养着学生纯真人格与安全感;
(4)教师“宽容的教育之爱”终身呵护着学生的自尊人格;
(5)教师“基于教学艺术的教育之爱”终身影响、塑造学生的学习型人格;
(6)小学班主任“细节的教育之爱”终身影响学生的生活习惯;
(7)小学班主任“平等的教育之爱”终身影响学生的诚信人格、主体人格;
(8)小学班主任“敬业自重的教育之爱”终身影响着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母亲般”“公平平等”“无条件”“宽容”“细节”“敬业自重”这些教育之爱无形无色,确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也记起我小学的“母亲”班主任郑老师,一个默默无闻的中年妇女,不苟言笑,缺充满爱,在她身上我真正看到了“不抛弃不放弃”。班上有一个智力缺陷的同学,郑老师十分关心他,鼓励同学们不要欺负他,要去他交往。也许是受老师感召,也许是那时候受“雷锋精神”的召唤,我主动要求与他同桌,并去帮助他,于是郑老师安排我任务:每天要教会他认几个字,说不能让他当“睁眼瞎”。如今20多年过去了,这个同学远远看见我还会口齿不清地呼喊我的名字。还记得我的另一位“父亲”班主任汪老师,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特别凶,特别严格,他给我们立规矩,教导我们注意细节,如本子、书本不能折角;作业时必须将本子打开平摊。记得他当年的寝室有很多书,我总是去去他寝室蹭书、借书,特别是故事书。
自己也担任过两年的班主任,回望工作伊始的两年班主任工作,我“公平了吗?”“无条件了吗?”我又给他们的终身奠基了什么,或是我如他们人生的一个过客,没有留下任何,除了模糊的印象。后来因为工作性质的变动,我一直没能再担任班主任,与留下的也许只有“教学之爱”让他们去体悟了。我想,如果我们每一位班主任都给每一个学生在记忆中留下,那么一丝的记忆,也许这就会影响他们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