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摘要:
志国生病去世后,虽然家里很艰难,但玉兰一直坚持让志英上学,她觉得,多学东西比一时的温饱更重要。
接上篇:“加油啊,李志英(6):一年又一年”
第九章 劳改犯的女儿
志英的学习自小就名列前茅,尤其是数学,学得又快又好,深得老师青睐,学校的李校长多次把她作为典型讲给旁人听。现在上初中了,成绩依旧。
初二的时候,校长把她和另外两位男同学叫到了办公室,说龙盘乡发展共青团员,学校推荐了他们三个,一个月内会通知他们参加宣誓仪式。
志英得到学校的肯定,忍不住的开心。周末一回家,就迫不及待的告诉了母亲。玉兰比志英还高兴,连哼了一个星期的小曲,干活都比平时轻快了不少。
一个月很快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没有人通知志英去参加宣誓仪式,也没人让她去领团徽。志英期盼的心变得疑惑。她找当时同去校长办公室的两位男同学打听,两位同学却告诉她,早在一个多月前,他们就已经参加了宣誓,领到团徽了——志英被落下了。
志英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她想知道这是为什么。
找到校长,志英说明来意。校长脸色微愠,“志英啊,你别多想。这次不行,还有下次嘛!”志英犟着双唇,“我只想知道,是什么原因。”“你入团的事,通知到你村里了,”校长顿了顿,“村里说你父亲……”话没有说完,志英已经得到了答案。
走出校长办公室,志英只觉得心上被扎进了一根长长的刺。
志英刚升入初三不久,收到父亲来信,信里让玉兰和志英娘俩都到新疆去,一家人一起生活。
眼看志英初中只剩下最后一年,因此中断学业?玉兰不愿意。玉兰让志英给父亲回信,等下一年,志英毕业了再一起去新疆。
“妈,你和爸爸都十年没见了,好不容易又可以在一起!”志英对母亲说“我这么大了,可以自己照顾自己的。你先去吧,我毕业了过去找你们。”
“好吧,听说新疆冬天冷得很,我先去探一哈路。”玉兰禁不住志英的劝说,独自前往新疆。
这一年,龙盘乡小学计划着在上窑坝再开办一所公办小学。校舍已经布置妥当,但因为地处偏僻,留不住城里来的师范生。早早的,小学的李校长就约了志英谈话,请她毕业后去这所小学校当老师。志英对老师这个职位感觉挺好的,一口应承了下来,只等毕业,就到学校任教。
现实再一次沷下了一盆凉水——任教的事,被村里否掉了——劳改犯的女儿,怎么能教书育人呢?
66年,志英初中毕业了,龙盘乡乡政府有一个妇女主任的缺。兼任志英初中学校校长的罗书记想到了志英。找她谈话,语重心长的给她做思想工作,希望她能接受这个职位,为乡里的妇女们服务。这一次,志英没有欣喜,只有忐忑和不安。
不出志英所料,村里的回答仍然是那两个字:不行!
父母的来信中,带来截然相反的两种意见:父亲希望志英尽快去新疆,也许有适合她的工作;母亲不喜欢新疆的气候,说冬天太冷了,志英去了也是受苦,还不如留在家乡。
又在大约半年后,国家准备发展渡口(现在的攀枝花),想要把渡口建成“小上海”,在全川招募工人。志英决定再试试——
她找了乡领导、找了村工作组、找了招工工作组……所有能想到、能打听到的,和渡口招工相关的单位、部门她都走了个遍。向每个部门递交参加建设新渡口的申请。
功夫不负有心人,工作组同意了志英的申请,给村委发去了用工文件。
但是,一如既往的,石沉大海。去渡口的工人出发了一批又一批,一批又一批,没有志英,还是没有志英。
心灰意冷,前路渺茫!
终于,志英决定离开。
未完,续下篇:“加油啊,李志英(8):卖房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