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简叔、佩妈等人连续写了若干篇如何坚持每天写作的文字,虽然我已经整整一年没有写小说了,但还是忍不住也想唠两句;正好赶上新年伊始,所有拖延症患者妄想结束自己病征的日子就在眼前,就算是为自己新年写作开个头吧。
写作如同阅读,日积月累方有所得;写作就像健身,持之以恒才见成效。大家都明白坚持的道理,只是能做到者寥寥。记得2011年我停止更新《雨霖铃》时,和菜头就曾感慨:一个能数年坚持不断更的作者是有多么地不容易。
其实掰指头数一下,需要激励自己坚持每天都写作的人群有多大?我武断地觉得,面儿挺窄。一类是职务行为,比如记者,编辑,本是份内之事;另一类是是合约行为,比如特约专栏作者,签约网络写手,在规定的时间做着规定范围内的事情;再有一类是兴趣行为,比如深根半夜此时的我,码帖子的楼主,写情诗的小文艺等等,将一件基于兴趣(性趣)激发的行为能做到每日一签,就像完成每天一篇大字,每天一百个俯卧撑,每天三公里慢跑一样,绝对值得自豪一把。
抛开职务行为不说,对坚持每天写作最有发言权的两类人:专栏作家和网络作家们。这两类人坚持下来有一个共同点:回报率挺高。佩妈在200元/篇的年代就能拿到月收入4000的高薪,现如今小说网站最低的全勤奖也有1500元。
可惜的是,专栏作家(针对纸媒供稿)正在逐渐消失,随着期刊报纸总发行量的走低,每年在各个细分领域都会消失若干份杂志报纸,作者们作品的买方日益减少,能拿到专栏稿约(含月刊)的作者更是凤毛麟角。转战网络?前有腾讯大家,只签全国范围内人气值TOP选手;后有百度百家,空画了一张吃不到嘴里的饼。多看、豆瓣等已初步实现商业化分成的平台获益太浅,对专栏作家来说,似乎只有免费写作、结集出书一种模式了。
网络小说作家群是“日更”(每日更新)最坚定的拥趸。我正巧认识一位写修仙小说的写手朋友(用他自己的话说,处在二流网站的三线作者),2009年完本的小说,直到去年仍能带来每月几百元不定的收入,正在连载的小说更是能获得全勤、打赏、订阅、推荐等种种收益。即使是最拙劣的写手,只要能做到坚持,仍能获得全勤的低保收入,很多写手为了获得更多一些的收入,选择了同时更新几部小说,哪怕这些书的uv只有几百。
对于最后一类纯粹出于兴趣创作的人来说,没有稿约/现实回报(其实仍能通过“免费写作-结集出版”的商业模式获得回报),想要每天坚持写作却不知道该写什么,因为他们的作品往往是冲动型写作,妙语偶得或是有鲠在喉不吐不快。其实坚持写作就像歌唱家练声一样,是保持语感和提高写作水平的一种训练。
抱着坚持锻炼而非功利的目的去写作,或许思路能更清晰一些。例如1.非虚拟类:影评,书评,游记,日记记录,评论;2.虚拟类:连载,超短篇;3.写作主题连贯,涉猎领域专注。我在twitter上写雨霖铃和键上话的时候习惯写满140字,做到多一字而不能,这样即使一天写7条微博也高达780字了,没有什么达不成的目标。
写作应当顺应整个时代,如果我们的写作对象不是自己(自娱自乐型),刊物读者(职务行为),网文订阅者(职业行为),出版社(以实体出版为目的的作家),而是“普通”网友,那么我们的写作应当符合移动互联网大潮。ponyma曾说过,“移动互联网才是真正的互联网”,移动阅读或许会像电商颠覆快消行业,打车软件颠覆打车行为,kindle颠覆出版行策略一样,颠覆我们的阅读习惯。
现在每个月我的阅读量有近2/5来自移动设备,这势必倒逼每一位写作者适应“碎片化写作”——其实整个互联网时代的红名作者,除了长篇作家之外,都得益于持之以恒的碎片式创作,而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碎片化将更加彻底和细碎,同类创作者之间争夺地不仅是曝光量,还有用户使用场景和使用时间。从这个角度去看,一千字仍嫌多,二百字太短,五六百字正合适。
p.s.关于简书,我是在大约一个多月前偶然从twitter timeline上发现简书的,坦率说挺喜欢这种模式,正如简书slogan所言:找回文字的力量。但我理智地选择了观望,毕竟现在不是上一个马年了——2002年的时候正是个人网站方兴未艾之时——没有口碑和入口的站点做得再好,也就像一座信息孤岛一样,无人问津。好在短短几十天时间之后,简书已经在推友圈里慢慢流行开来,而简书后台也非常有诚意地迭代着很多实用功能。希望我们能一起在这里找回属于自己的文字的力量。
我仍觉得简书的微信公众账号不应当仅仅是一个订阅号,更应当是一个轻应用,完成简书移动端站点若干功能,以及用户中心的打通。微信框架内的富媒体编辑器或许是一个糟糕的体验,但对用户来将,微信端是阅读端,创作我们仍然可以通过pc端的web站点来完成。native app显然不是一个优先选项。
再p.s.2014年暨macbook上的第一篇日志,值得纪念。
写作最值得记住的两个习惯,一是坚持写,二是坚持写完了删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