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不是所有的民国戏,都是滥苦情
《娘道》整整76集都在讲,女人为了男人,低贱的活着,是福气。
都2018了,竟然还有人拍这种逆行倒施的剧,主创一个劲解释是在抨击封建制度,但影片中没有一点批判的影子,反倒是大张旗鼓的歌颂女人的做低伏小。
《中国妇女报》点名批评这部剧:反感你,把毒瘤扮成了鲜花!
没错,它就是用封建糟粕覆盖了女性的所有价值,把对女性的压榨,以及过去女性的愚昧包装成了伟大的付出。用磨难贬低女性地位,让女性毫无尊严。
你拍没关系,不给大家看见,也就罢了,还放在黄金档播出,指鹿为马的说当时就是这样,简直烂透了。
旧时代说女子本弱,为母则刚,但不是给你权利让女性毫无底线的奉献,和毫无怨言的受难。
2006年的电视剧《火舞黄沙》,讲述的是民国初期黄土地上陕北的民情,里面的女性也受到封建男权的倾轧,却各个生动丰满、勇敢抗争。
其中,佘诗曼扮演的春分,唯唯诺诺、做低伏小,只希望嫁户好人家,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她被动的接受命运,正如瑛娘一样。
即便有了喜欢的人,也要往死里压抑自己,只为恪守妇道、不越雷池。
她在逃跑的时候被土匪发现,逼上绝境。一边是黄河,跳下去死无葬身之地;一边是马贼,被抓住只能任人鱼肉。
她主动把衣服一扒,发狠的控诉:“来吧!”
但是,正因为有了前面对她懦弱性格的铺垫,所以她抛开世俗的眼光,为了生存忍受屈辱,在后期积极地追求自己的幸福,才显得格外苦楚动人。
整部剧,人物是跟着在流转、改变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受罪还无怨无悔,那不是人,那是猪。
再看1991年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背景也设定为民国年间的财主家庭。
颂莲(巩俐)是第四房姨太太,从最初享受争风吃醋带来的利好,到被劝说生儿子保地位而筹划,再到目睹三太太出轨后被活活吊死,她疯掉了,陈府却继续迎来了第五房姨太太。
再不济,拿《娘道》导演自己过去的片子比一比,也是一次全方面的退步。
2010年的《铁梨花》,也是民国时期的片子,也掀起了全民观影热潮。但它讲述的是晋陕交界盗墓贼家的女儿,在军阀割据的岁月里,从军阀姨太太转变为抗日斗士的过程。
其中不乏,为了其他姨太太争取生的机会,而帮其逃跑。能讨好献媚,也能审时度势的揭竿而起。
不同的是,《铁梨花》改编自严歌苓的父亲萧马的小说,而《娘道》的编剧是郭导自己个儿吧。
想劝他一句,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暴露的只是自身的短浅,和价值观的崩坏。
3
十字钉上的节妇们
虽然《娘道》不是给年轻人看的剧,但是至少说明一个现象,“忠义”“贞洁”“贤良”这些观念依旧根深蒂固的影响国人。
古时候,殉主或者殉夫视为贞洁,是对一个女人一生最高的褒奖,要立牌坊纪念。
而牌坊上密密麻麻的名字,根本没有谁记得,没有生平,没有画像,只为在道德上将女性五花大绑,画的一个大饼。
在《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中,有个老儒王先生,他女儿的丈夫死了,她女儿要为丈夫殉葬。
她婆家惊得泪如雨下,说什么也不同意:“自古蝼蚁尚且贪生,你怎么讲出这样的话。你生是我家的人,死是我家的鬼,做公婆的怎的不养活你?”
老儒读书读迂了,认为这是女儿的气节,值得鼓励,并劝说亲家随她去吧:“我这小女要殉节的真切,倒也由着她行罢。自古‘心去意难留’。”并对女儿说:“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拦阻你?”
那姑娘就这样绝食八天,死了。许多人慕名前俩吊唁,送入了烈女祠安了位,到这时,老儒才转觉伤心,凄凄惶惶地出门游散,看到一少年妇人抛头露面出来划船,想起自己心爱的女儿,再也不在了,热泪直滚出来。
年轻的女子殉节是为了名节,年老的妇人赴死是为了儿子。
1983年日本电影《楢山节考》,就是讲述一个贫困山区的耸人事件,为了节约资源,活到70岁的老母亲,一律要被长子背到山上丢弃,名曰参拜楢山神。
老妪们全都自觉维护这套传统,并视不守规矩者为不道德的人。
男人压迫女人,女人逆来顺受,也用男人那套理论,压迫其他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