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秋冬!”
小时候,常常一边摇着扇子一边念着这两句歌谣。本来借扇子为了纳凉,却说等到秋冬再借,秋冬谁还用扇子?言外之意就是“不借,不借”——不借还唱着说,看来纯粹是气人的。
用扇子的时候,往往就是夏天了,知了在梧桐树上聒噪不休,树叶子动也不动,一丝风也无。
扇子,在我们看来是夏天纳凉的必备。在那个还没有空调,电扇也不普及的时代,扇子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纳凉工具。没有扇子,简直不知道夏天怎么过?
作为纳凉工具的扇子,有很多形状,有圆圆的大蒲扇,有开合自如的折扇,还有一种类似宫扇的长柄圆扇。
最实用的还是母亲的大蒲扇,童年的夜晚,蚊虫叮咬,热得睡不着,母亲就用蒲扇为我们姐妹扇着蚊子,蒲扇送来阵阵凉风,直到我们入睡。
等到大一点儿自己会扇扇子了,扇一会儿就感觉手腕酸痛,这时回想起母亲整夜为我们扇扇子,才体会到母亲的不易。
为了省力气,我们姐妹经常轮换着为对方扇扇子,你为我扇几下我为你扇几下,既享受了凉风,也休息了手,还增添了格外的乐趣。
夏日午后,街头巷尾,街头乘凉的人手里几乎人手一把大蒲扇,驱赶蚊虫,送来凉风。蒲扇,成为童年夏日的标配。
家里的大蒲扇特别耐用,一用就是很多年,即使用坏了也不舍得丢,母亲用线缝缝接着用。直到后来买了电扇,蒲扇才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再大点儿,开始用折扇,因为方便携带,合起来放进书包很方便,那时候几乎每人书包里都装一把折扇。
折扇一般都是纸做的,用竹片黏在一起,扇面外面涂了一层防水。我们喜欢“哗”一下打开扇子,扇两下后再“啪”地合起扇子,那种感觉很神气。
为了练就开合扇子的熟练功夫,常要开开合合很多次,很多扇子就是这样散架的。
比起蒲扇,折扇更有范儿。
在古代小说或者名人轶事里,经常可以看到折扇。扇面上一面画着山水人物,一面题着字,拿在手里出门,很是风雅。
据说过去很流行在扇子上作画,如果扇子上有名人笔墨,这把扇子也跟着价值连城。
一个笑话这样说:有个人特别喜欢在扇子上作画,自己的扇子画完了就拿别人的扇子画。有一天,他看到某人手里有一把空白的扇子,马上抢过来就要画,扇子主人立马跪下来。
这人不解地问:“只是区区做幅画无须挂齿,何故行此跪拜大礼?”跪着的人马上解释道:“我是求你不要往我扇子上画!”
这个笑话用意在说明当时在扇子上写字作画十分流行,间接说明了扇子具有文化载体的功能。扇子的方寸之地,也可以成为展示个人才艺的舞台。
扇子,文,可以展示个人才艺;武,还可作为武林高手的独家兵器。
武侠小说里常有手执扇子闯荡江湖的侠客,一扇在手,即使是坏人,也是雅盗之类的人物。
《神雕侠侣》里就有一个用扇子用得出神入化的朱聪,既用扇子击退了敌人的进攻,也不失翩翩风度。用扇子做武器,有着其他钢刀利刃没有的斯文潇洒。
用扇子击退一两个敌人已经显得从容潇洒,如果手执扇子指挥千军万马冲锋陷阵,又该是何等风流倜傥?
《三国》里“运筹于帷幄之内,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诸葛孔明,习惯的装束就是“羽扇纶巾”,手里摇着扇子谈笑间就“樯橹灰飞烟灭”。
扇子,成为一种智慧的象征,为智者锦上添花。
到了《西游记》里,扇子又代表了无边的法术,有着呼风唤雨的超级能量。
铁扇公主不过一个不见经传的小仙,因为手里有一把法力无边的芭蕉扇,连齐天大圣都要向她低头。
法术高强的孙大圣都禁不住铁扇公主的一扇子,要吃下灵吉菩萨的定风丸才没被扇出十万八千里。
有了这把扇子,瞬间就会召来风雨雷电,寸草不生的火焰山都可以变成良田沃野。
除了蒲扇,折扇,羽扇,芭蕉扇等,还有一种团扇,也叫宫扇,多是古时候皇宫里的宫女所用,在宫廷戏里经常看到。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
皇宫里的用品从来都不止为了实用,大概要用相当好的材料制成,比如这首诗中的扇子用的就是“罗”,可以用来做衣服的布料,比普通人家穿的的粗布衣服要昂贵。
这种团扇才是艺术品,圆圆的扇面上绘着各样山水花鸟,长长的柄方便拿在手里。
这样的扇子装饰的功能恐怕要大过实用,比起民间制作粗糙的扇子,团扇固然精致美丽,却缺少火热的生命力,不能拥抱热辣辣的生活。
深宫里的宫女们就像这些扇子一样美丽脆弱,他们也许梦想过有朝一日被皇帝发现,从此改变人生,但是在三千佳丽中脱颖而出谈何容易。
很多宫女从少女时入宫一直到老都见不到皇帝,美好的青春未及绽放美丽和光彩就慢慢枯萎了。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王昌龄《长信怨》
陪伴她们手边的扇子,也隐隐寄寓着相似的命运,让人感觉无限惆怅和叹惋。
扇子的故事,说不尽,道不完,每到夏天就想念扇子:童年的大蒲扇,附庸风雅的折扇,神奇的芭蕉扇,伤感忧郁的团扇……
如今,随着纳凉工具的升级,空调电扇渐渐取代了扇子。扇子,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是不是有一天要在博物馆才能看到扇子呢?
2022-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