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骆宾王
虏地寒胶折,边城夜柝闻。
兵符关帝阙,天策动将军。
塞静胡笳彻,沙明楚练分。
风旗翻翼影,霜剑转龙文。
白羽摇如月,青山断若云。
烟疏疑卷幔,尘灭似销氛。
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顾勋。
还应雪汉耻,持此报明君。
译文:
外族的弓弦已经拉紧试图进犯,边关加紧了戒。
强悍的将军带着兵士们来到了边关,帝王已经命令他们做好了迎战的准备。
广袤的塞外任由那些游牧民族活动,但属于我国的领土被我国将士们牢牢守护着不他们容践踏。
那些外族的人试图进犯我国疆域,将士们的武器筑起严密的防线。
将军们为了战事彻夜不眠,只为把凶悍的异族阻隔在我国河山之外。
这场战事牵连甚广却悄无声息,边关的隐患就这样被平定了。
放弃学业后一直希望能就成一翻事业,到了军营之后更是坚信自己能成就一番事业。
我一定会平定外族的动荡,用这样的功绩来赢得君王的注意。
赏析:
诗名为《宿温城望军营》,即作者记录了住在温城时看见军营时的所思所想。
“虏地寒胶折,边城夜柝闻。”
“寒胶”:指秋天的胶。胶喜干恶湿,秋季弓黏结牢固,虽折而胶不解,故以“寒胶”喻指劲弓。
“夜柝(tuò)”:巡夜的梆声。
在外族的地域上总能听见弓箭的声音,所以边关的巡防非常的严密。
自古就有游牧民族骁勇的说法,他们的骑射是伴随着生活习惯的技能。而古代立国则预示着安定,过的是以农耕为主的生活。一个国家需要保护自己的民众,在游牧民族缺少粮食时就会来掠夺以农耕立国的边关人民物资。首句说听见边地的弓弦声就是预示着游牧民族在接近边地,而边地的军士也敏锐的意识到了可能会遭遇外族的入侵而不停地在巡夜。
“兵符关帝阙,天策动将军。”
“天策”:名号。 唐高祖 武德 四年,加封 李世民 为天策上将,置天策府。
既然已经发现了边关有可能发生动荡,现在就是应对之法:武将带着士兵们奔赴边关,帝王已经为了此事而进行了安排。
“兵符”是古代调遣兵将的一种凭证,“关帝”是武圣关羽的封号,此处既有颂扬国力的意味,也有歌颂帝王对于国家的绝对掌控力。对于兵力的变动理论上应该是一件很繁琐浩大的工程,但对于自己的国家就仅仅只需要让将军带着兵符前往需要守护的城池就好,其余的事情帝王会安排相关的人配合好一切。
“塞静胡笳彻,沙明楚练分。”
“胡笳”: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管乐器,此处用来指代外部游牧民族。
“楚练”:原指楚国步兵所穿的练袍,后以“楚练”泛指征衣。
安静的塞外是响彻着胡人的音乐,而如砂砾般的士兵们建立起的边境清晰的划定了他们的活动范围。
游牧民族崇尚自然,他们追逐水草而生存,有自己独特的乐器。“塞静”暗示着他们的主流文化,没有如汉人一般定居,但生存空间广阔。“胡笳彻”则预示着他们四次游走的人民。但建立了帝国的政权有自己的边界线,那些如砂砾一般散落在外的士兵就能把异族之人抵抗在外,建立出一条清晰的分界线。
“风旗翻翼影,霜剑转龙文。”
风吹动着军队的旗帜使其如同翱翔的羽翼,如霜的利箭翻转好似龙的鳞甲。
抵抗外族说起简单,做起来却是不易。军队一直驻扎在外,从无懈怠。那代表军队的旗帜也被它麾下的战士们赋予了不屈的灵魂可以迎风飞舞。在军旗所到之处将士们手中的利刃飞转如同最坚固的鳞甲让人难以寸进。
“白羽摇如月,青山断若云。”
“白羽”:古代军中主帅所执的指挥旗。又称白旄(máo)。亦泛指军旗。
军中主帅坐镇帐中谋定乾坤,即使是天下也不过其手中筹谋之物。
主帐中的军旗一直晃动寓意主帐中的人从未休息,他就像黑夜中的月亮一样指引着军队中的人,而将军主要的责任是制定策略,他们甚至可以利用山来阻挡云彩。那要阻拦进攻的外族必定的轻而易举的。
这两联诗充满了浪漫的想象,也是一种递进关系。“白羽”引领着“风旗”,由人力操控的“霜剑”却能驱动“青山”达成阻隔外族的目的。朝廷的气势被作者推到了定点,其对于国家和军队的认同与信赖可见一斑。
“烟疏疑卷幔,尘灭似销氛。”
“销氛”:谓消除恶气,平定祸乱。
那些爆发出来的小型争斗似乎只是床头晃动的纱幔,所有的并未发生的战争似乎已经得到了平息。
没有争端是会无故消弭的,不过是对方看见了自己的强大。在前文已经显示出了己方的高超战力和谨慎态度,想要前来进犯的异族自然会评估自身实力,所以没有发起大的战争。似乎一切的争端已经得到了平息。
“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顾勋。”
“临戎”:亲临战阵;从军。
“顾勋”:晋 陈敏 谋反, 顾荣 “废桥敛舟於南岸, 敏 率万餘人出,不获济”, 荣 挥扇破之,其众溃散。见《晋书·顾荣传》。后因以“顾勋”指克敌制胜的勋业。
在我结束学业后也希望能成就一番功业,到了战场后更是期盼自己能建立功勋。
自古勋贵之家的子弟到军队混军功就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因为战争只要没有爆发出来很大就能做出很多预测分析,从中理出各种功勋。作者作为文人到了军队也许能主观的认为自己可以有很多机会建立战功,所以他对从军保持了极大的期望。
“还应雪汉耻,持此报明君。”
还可以洗刷掉汉人历史上曾经的屈辱,用这样的功绩来取得帝王的认同。
此处的“汉耻”应是指西晋时期的五胡乱华。那时国力衰弱,政权混乱,多个边牧民族一起进犯中原和现在的时局形成强烈的反差。作者以此做为对比歌颂当下政权帝王的贤明,也表达自己拥护国家的决心。
这首诗虽是以边塞为题材,却缺少一些军队中的阅历。更像是被军队保护的文职人员,他理解不了战争的残酷,只能看见功勋和国家的强大。心里也并没有对于战争的敬畏,只有对前程的期盼。但将士们甘心流血守护边境就是希望祖国中的普通人都保留这样的天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