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夜
三月的第一个周日,我意识到不能再拖延,距离周一已经不到几个小时。
饭桌上,和朋友吃饭的功夫,我一边听她说话,一边盯着某个人的微信输入框,准备一段不长不短,尽量能表现去意已决的措辞。
“XX,你吃饭了吗,我想告诉你一个决定,我准备离开厦门了……”
这个嘟囔了一年多,又犹豫了不知道多久,最后的决定,终于要付诸实践了——离开这座呆了八年的城市,重新开始。
当晚,回家之后,我便跟男友说了微信上发生的事。睡觉之前,妈妈来电,我没多想,也告诉她我即将去成都的计划。由于她早就知道这件事,并不惊讶,只是没想到这才春节之后没多久,这件事这么快就被提上日程。
她下意识地交代我,“你早点找好工作再去呀”“姚远也辞职了吗?”我答应着,没多久挂了电话,然后继续和男友说个不停,一整晚就这么被一种轻松又兴奋的情绪笼罩,我想,即使前程未知,但一定是新鲜的呀。
“这个房间里,我最喜欢的家具是,这两个柜子、这盏灯……啊还有这把椅子也挺喜欢的,虽然不太舒服。”
我认真看着房间里的摆设,已经按耐不住开始在脑袋里执行着接下来的打算,比如怎么处理房间里的家具。
第二夜
一早和领导谈过之后,算是确定了接下来的离职日期。在出门吃午饭的空隙,想到离厦又有了进展,我忍不住拨通男友的电话,
“我和领导商量了,打算下月初走。我打来告诉你我的进度,你也尽快哦。”
接着,我还想把这个消息告诉常常问起这件事的大骚,但电话没接通。我在微信给她留言,她提议说或许我可以续租她目前即将搬走的住所,我虽然喜欢她的房子,但更倾向面积更大一些的空间,没有马上答应下来。
下午,坐在我左边的同事已经知道了我要离开厦门,她惊讶于我的计划,问了原委。后来和她一起下班,看着眼前走了近三年的小路,我发出丧丧的声音:“这个地方真是看腻了……”
到家之后,躺在家里看圆桌派,男友提着宵夜回家。他翻开电脑准备看《国家宝藏》,主动和我商量租房的事,
“你的工作是到月底?那我们的房子可以租到什么时候。”
“肯定要租到我离职呀……或者我们边收拾,实在不行住到你家去。”
第三夜
“剛進來的時候簽的合同是怎樣的?”我们开始考虑什么时候该把房子给退了。商量当时住进来的时候是否就付了第一个月的押金。毕竟已经过去近两年,我们都忘了签房当天的细节。
我翻出折成四折的合同,合同签订的日期是16年6月到17年6月。去年我已经意识到合同过期了,但却没有提出续签。而且合同上居然没有写明我住进来的当月,我是否付了房租。我仔仔细细地看着合同上的每个字,开心隐隐担心起来,那个二房东会不会不认账?
“你要早点和房东说,我们下个月不租了”姚远在旁边说道。“早点退房也可以,到时候我送你去上班。”
第四夜
我开始留意成都的工作,看了一些成都平均收入之类的数据。
试着在百度上输入“成都 剪辑助理”的工作,搜索结果出来,工资那一栏明显不令人满意。
不仅底薪很低,而且选择很少。
“成都短视频行业靠谱吗?”我心里犯嘀咕。
我进入一个关于“从一线城市转移到成都生活”的知乎链接,翻看着那些动毋上千字的回答。
在这些回答中,那些关于“安逸”“发展并不理想”“工资低”等字眼出现得越来约频繁。
我开始有点担心起来。
“我担心成都太安逸了,会让我们没有进步”回到家,我对姚远说,心里开始动摇成都是不是一个理想的城市。
第五夜
“你真的要去成都吗?”妈妈在微信那头写到,“去那么远!培养你这么大就跟人家走了吗”
“妈妈我会回来的,只是不想这么年轻,在一个地方一直待下去。”
“去福州工作吧,太远了”
这时姚远还没有回家,我把和妈妈的对话截图给他。
他故意假模假样地说“那就去福州吧!”
“出去见见世面,积累一点经验,我又不会瞒着你突然结婚”
“别去吧!”
“很容易回来的”
“别骗我😭来回几天”(妈妈居然会发emoji……)
“飞机就2个小时!”
“多少钱”(哈哈,真是一个实在的妈妈……)
“500多 ”脸不红心不跳的发过去,毕竟这是我能想到的最便宜的价格
“想清楚啊!表妹在福州都很好吧!为什么你要去那么远”
“眼光放远一点嘛,我在厦门呆了8年了,这个地方有没有发展,我是会看得出来的。”
妈妈没有再回我。
姚远回来之后,我说,我妈妈觉得成都很远,而且真的很安逸啊。
“要是我们去上海呢?”
“不”
“那广州呢?”
“嗯……可以”
“那为什么上海不行?”
“因为我觉得那太时尚了,hold不住”
我哈哈大笑,并表示同意,“我也不是很喜欢上海”
“那我要是去广州或者杭州呢?离家近。”我打开微信,又给妈妈发了一条微信。
妈妈没有回复。
第二天早晨,我关闭飞行模式的手机,看到一条微信提醒。
妈妈回了一个字——“好。”
第八夜
送哥哥上车的车站外,我听到了空气中混杂着不同的口音,熙熙攘攘带着行李穿梭的人群中,我想,如果,这是一个广州的车站呢?
我想了想为什么我会对现在的环境感觉安全,大概是源于一种“掌控感”吧。我知道这周边都有什么,我知道我要到哪里去,我知道在这个城市我扮演的角色。如果在广州或是一个陌生的城市,如果我尝试着去记住周围的环境,听惯那里的口音,我应该也会慢慢习惯吧。
“我们辞职之后一起去广州考察一下吧”我转头对姚远说。
“我不去,你自己一个人去就好啦,我要存钱”身边的他,一副无所谓的模样。
“那要是你不喜欢那里怎么办?”
“哎呀不会,我都可以的。”
“我们到了那里,人生地不熟,也不知道要住哪里,感觉很可怕怎么办”
“有什么关系,到那里找份工作不就知道要去哪里了吗?”
哼没想到身边这个宅男,居然心态还不错。
吃过饭之后,换了目标的我,开始通过百度了解广州。知乎上的半数回答里,原本我担心的“粤语文化”似乎并不是太大的难题。
“歧视不会讲粤语的外地人的毕竟少数,如果几个人当中有人讲普通话,
周围的人会自动切换到普通话与你对话。”
“那些讲着不标准普通话的人努力讲的样子很可爱”
“广州和佛山只离20公里”
“节奏快、人情比较淡薄”
“这是一个让我觉得有家一般归属感的城市”
“不愧是早就开放的口岸城市,有很高的包容性”
一个晚上刷新了很多认知,开始变得不那么担心。对我来说,突然觉得选择去广州也不错。
(更新于3月12日,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