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到,旅游旺季来临,是时候做好心理准备,静待朋友圈被一波又一波的风景美图刷屏了。
我和一个朋友聊起这个话题,她说:“每次旅游,总是一个包出去两三个包回来,最可怕的是几个G的相片,经常懒得处理,直接扔到移动硬盘里。”
我问,“那些相片以后还会拿出来挑选和欣赏吗?”
“没有那个工夫,就这样烂在硬盘里了,等到老得走不动了再说吧。”
她的体会你一定不陌生,放松身心或增长见闻的旅行常常被买买买和拍拍拍的任务所侵占,好像只有背回手信、拍满存储卡,才不虚此行。
每一个风景名胜,都是排队拍照的人多,细细观赏的人少。不要总吐槽中国人如何如何,外国朋友也一样。
每到一处,可以不了解当地的历史和当地人的生活,但一定要尝遍当地的小吃,网罗当地的特产。
面对这样的怪现象,有人索性推出各种简单粗暴的攻略,教你如何买得划算、拍得专业、秀得有范,有人则感慨社会浮躁、痛批各种自拍和刷朋友圈是虚荣和攀比。
小白在这里只想和你好好讨论——为什么我们对买买买和拍拍拍乐此不疲。
这背后有很重要的心理学知识,或许能够帮助你认清快乐的本质,更好地思考生活!
1 你知道吗?你的身体里住着两个自我,一个负责感受当下,一个专注构建记忆。
负责感受当下的叫做经验自我。它会随着时间感受快乐和痛苦。
专注构建记忆的叫做记忆自我。它忽略过程,着重高潮与结尾。
举例来说,当你听到“现在感觉好玩吗?”的问题,做出回答的是经验自我。
而当你听到“上次旅行好玩吗?”的问题,做出回答的则是记忆自我。
记忆自我时常会把经验自我当做一个陌生人,对经验自我的痛苦或快乐漠然视之。
科学家做过这样的思考性实验:想象你正面临一场痛苦的手术,整个过程都是清醒的,你会痛苦地叫出来,甚至请求医生立即停止手术。但是,你会在事后喝下一杯“忘情水”,彻底忘掉这件事。你怎么看?
是不是立即感到好多了?研究发现,确实如此,大多数人都表示无所谓,不在乎。
我们常说过程很重要,但记忆自我则认为高潮和结尾才重要,因此,它总是忽略过程。
我们在旅行中疯狂地拍照和购物,尽管我们很清楚将来自己并不会反复欣赏这些照片和纪念品。这都是我们的记忆自我在发挥作用,它努力储存记忆,构建关于这次旅行的故事和意义。
不妨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旅行结束,你的照片和纪念品将全部销毁,你有关这次旅行的记忆将全部丢失。你还会选择参加这次旅行吗?如果仍然愿意参加,你还会为此花费同样的金钱吗?”
2 记忆自我会夸大痛苦体验,也会产生幸福错觉,并且影响我们的决策。
有一个著名的冰手实验:受试者要先经历两次冰手实验,一次是在14摄氏度的水中浸泡60秒;另一次是在同样浸泡60秒后,让温水流入容器,水温上升1摄氏度左右,继续浸泡30秒,也就是说,总时长90秒。受试者知道两次实验的时间长度。
第二种实验方案虽然时间更长,但因为水温上升,会让受试者感到疼痛感略有缓解。
完成这两次实验后,受试者要在第三次实验中从上述两种方案中选择一种继续实验。
结果,80%的受试者选择了90秒的实验进行重复。是的,你没有看错,大多数人竟然愿意多忍受30秒的痛苦。
如果问题是,“你要泡60秒还是要泡90秒?”
受试者一定会说,当然是60秒啦!
可是,研究者只是让受试者选择感觉好受一点的实验方案,结果大多数人都听从记忆自我的错误指挥,选择了记忆中好受一些的实验方案,而不是实际上好受一些的实验方案。
比起长期而轻微的不愉快,记忆自我更害怕短期、强烈的疼痛。
与之相对应的,比起细水长流的幸福来说,记忆自我更偏好享受短暂却强烈的快乐。
现在,再次回到我们开始的问题,回顾上一次的旅行,除了照片和纪念品,你还能想起哪些时刻?
下一次旅行,让记忆自我更多地让位给经验自我吧,放下相机,好好享受,即使这一刻并不令你感到难忘。
这篇文章根据丹尼尔.卡尼曼的研究成果整理而成,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推荐你观看他的TED演讲视频:记忆与经验的争斗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