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 身边的材料,创意曼陀罗——二年级孩子“了解我自己”心理课

去二年级上课,走进教室我就看到了一些特别的事,我看到好几个学生有画了一些跟他们的手掌大小差不多尺寸的画,主题画下面大多都是有个长柄的,大概宽 1~2 厘米的感觉,所有的画似乎都是具有对称性的,有很丰富的色彩,还有很丰富的线条,也有相应的中心点,我已经自动对应了不同样式的曼陀罗了。孩子们把这些画,有的放在课桌上,有的在跟身边的同学展示,内心的好奇油然而生,于是便问了出来。“哇,同学们,我看到了很多有意思的画,这是美术课老师让你们画的吗?是画的什么呢?好好看!”

“老师,这是他们自己画的。”我边提问边走向那些同学,环顾四周,有个没有画的同学超积极的回应了我。

“哦,是这样吗?”我好像得到了答案,但是这个答案似乎又不够,于是我继续的探索着。

“嗯,老师,这是我自己画的”,有个画画的小女孩很自豪很开心的回答了我。

“哇,看来,你很喜欢画画呀,而且这个画也好有创意呢。但是老师很好奇,为什么这个画作是这样形状的呢?”我依旧继续好奇着,探索着,走向了其他同学。

“老师,这是今天做视力筛查的时候,老师给我们的……”那个女生又把我叫回来,跟我说的同时把那个画纸往自己眼睛那里比划了一下,我顿时恍然大悟。

“哦,我知道了,原来这个是你们今天视力筛查的时候”我回应道。

“对呀对呀,哈哈哈哈哈哈…”其他同学异口同声的说到,同时他们也不约而同的拿出了自己的那个挡眼睛的卡片,好多人都在晃悠,有种在跟我炫耀的感觉。

原本这个挡眼睛的卡片就是个两面白底的普通卡片,竟然已经被一些孩子做出了这么有意思的样子,我发现有些娃是天生就具有设计思维的呢,我也像是发现了很了不起的事情一样开心的说:“哇哦,你们也太厉害了吧,觉得这个卡片形状很有意思,但是白色的,就自己做了一些涂鸦,把它变得更丰富多彩了哦”

“哈哈哈哈哈哈……对呀对呀”学生们也快乐的答着。

“哦,既然这样,那要不今天的课就先给大家画这个画吧,我看到好多同学都有这个卡片,还有很多没画的,如果没有卡片的也没关系,可以在自己的画纸上或作业本上去画”,看到这么多涌动的创意,我也不打算按照既定流程上课了,先让他们自己画画。

课前我也没有让他们全都带画笔,但是总有一些学生是会自己带画笔的,有的还是超大一盒的那种,我们小时候画笔可是很难得拥有的,现在的他们却是很容易就买得到,而且可能一个学生要买上好几盒。

“老师,老师,看看我这个”在思绪短暂飘向自己小时候之后,我又回到了课堂,一个女孩把我叫过去,原来她是要向我展示那个卡片的创作,她以整个手柄为中心一直延伸到了主体部分,然后再把两边对折,把手柄往回收,这样平面的卡片就变成了一个小房子或者说是小邮箱那样的造型了。

“哎哟,不错啊,这个很有创意,可以装东西了”,看到这个造型我也很惊奇,给她点了个赞。

也有另外一个男孩走过来,“老师,你看我这个”,这又是一个立体造型,但是我没有很懂他是怎么做出来的,只看见他这个造型的手柄可以上下抽动,像是一个特别造型的拉环,生动形象。

“老师,我的在这里……”另一个学生也拉上了我,展示他手上的指套,这个卡片被他一顿打造,已经变成了一个双手指的指套,手柄向上向外,似乎还赋予了一种攻击功能。

同时,我再次望向其他同学,看到了更多丰富多彩的画面,平面的立体的造型都有,有少数几个画了人物或生活的场景,大部分都是涂色,还是有中心、具有对称性,色彩特别丰富的样式,这课堂太有意思了,我完全沉浸在他们的美好世界里。在给他们拍照留念的时候,他们也很落落大方,感觉我拍下来也算是某种奖励呢,如果真让他们这样觉得,这样的奖励,不比那些物质的奖励有效很多么。

再次确认上次的感受,一二年级上课真的好治愈!当然,这节课除了这个活动还有另外的内容,下次续,那也是一个有意思的体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