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傅佩荣老师谈论语的《人能弘道》这本书,感触颇多,他根据《论语》二十篇的内容分别带领我们仔细研读这部有着两千多年的国学经典。从今天开始,sunny也会每天分享一篇《论语》的学习心得,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这部经典作品。
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无论是平凡人还是大学者,《论语》都是一本必读且必须不断重读的经典。
如果读书要分季节的话,那么《论语》是春天的首选,因为书中充满了成长的希望与动力。孔子原是个平凡的孩子,经由立志学习而开发潜能,在知、情、意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体现出君子、贤者、圣者的气象。
读过论语的人都知道《论语》是孔子一生智慧的结晶,它共有二十篇。按顺序是:《学而篇第一》、《为政篇第二》、《八佾篇第三》、《里仁篇第四》、《公冶长篇第五》、《雍也篇第六》、《述而篇第七》、《泰伯篇第八》、《子罕篇第九》、《乡党篇第十》、《先进篇第十一》、《颜渊篇第十二》、《子路篇第十三》、《宪问篇第十四》、《卫灵公篇第十五》、《季氏篇第十六》、《阳货篇第十七》、《微子篇第十八》、《子张篇第十九》、《尧曰篇第二十》。
二十篇共五百一十一章,根据其重要性可分为四等:第一等是孔子的话,第二等是孔子与第一流学生的对话,第三等是孔子与第二流及以下学生的对话,第四等是学生发表的言论。
今天我分享的是《学而篇第一》,《学而篇》里总共收录有十六小条,但对于我来说收获最大的是其中的三条。
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
何谓“学而时习之”?一般是指“学了以后时常练习”,文中的这个“时”傅老师翻译为“适当的时机”。
短短几句话展开来分析孔子的“学”有三个特色:1是老老实实学习古代的知识与技术;2是学与思配合,得到个人的体会;3是学习要能改变行为,这才是所谓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的“学”是全方位的学习与成长。
“学而时习之”较重视个人的自我要求;而“有朋自远方来”,就开始有朋友间的互动;“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更关注于自己的内心,即使自己学问有成,在社会上拥有很高的声望,不为人了解,却不因此生气,这又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精神层面。
想想现代社会的很多人都很想出名,很想一夜暴富,很想被很多人关注,也很想成为谁谁谁,但他们都忘记了这些需要踏踏实实的努力,并在学习后认真思考总结,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多交流、多取长补短,一起进步并让自己得到更好的成长。这些也许才是最重要的。
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好几次这样省察自己:为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尽力吗?与朋友来往,没有信守承诺吗?传授学生道理,没有印证练习吗?”
这一条特别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三句话有其顺序,首先是“为人谋”,是指上下级的关系;其次是“与朋友交”,朋友当然是平辈;“传不习乎”及于学生,位阶很清楚。在人与人之间扮演好自己的每一个角色,正是走在人生的正途上,向着“至善”前进。
回想自己在工作中,给别人帮忙、为别人办事时虽也会做到尽心尽力,可有些时候还是会觉得差不多就行了,看完这条就会又有新的感悟,不止要尽心尽力,还要全力以赴并信守承诺,尽量做得更好。
三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青少年在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重兄长,行为谨慎而说话信实,普遍关怀别人并且亲近有善行芳表的人。认真做好这些事,再去努力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年轻人能做到“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就是在家、在外都与别人相处得当,才“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文列在最后,表示青少年应该先学会良好的行为规范,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而不可本末倒置,以为读书就是一切。
人生在世,有机会就要读书,但不要忘记,学以致用才是关键。如果读了书却无法落实在生活里,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确实也有很多人读了很多书,但只是追求数量而没有追求质量,根本没有思考过里面有价值的东西,更别提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了。知识多了固然是件好事,但是如果只看书不用的话就会变成“书呆子”了。
回想自己也看了不少书,很多专业领域上的书倒是都能用在工作上,一些经典书籍看完后也能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希望自己以后再读完一本书后多多思考,多用在自己的工作上或是生活中,让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