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 接纳、尊重、理解自己

  • 深入地碰触自己内心的黑暗,而不是逃避黑暗去追求快乐乃至一个外在的好形象,是治愈之路
  • 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的萨满依格加卡加克
    生命远非人智所及,它由伟大的孤寂中诞生,只有从苦难中才能触及。只有困厄与苦难才能使心眼打开,看到那不为他人所知的一切。

Part I 坏习惯不是你的敌人【当下的感受】

  • 积习就是你的本性,恶习代表着你内心的需要,你只有理解它并接受它,它才能得到最有效的改造
  • 小孩子的视野比较小,负责的并不多,只要“愿望立即得到满足”,他们就会开心,而成年人则不同,成人需要同时进行几件事情,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就必须要有“延迟满足”这个意识

  • 在幼儿期,如果父母对其大小便的训练不严,想大小便就随处解决,那么,这个孩子在长大后就会既缺乏几率感,也缺乏“延迟满足”这种意识,想要什么就必须立即得到。

  • 次人格整合法
    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个人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些深层需要,每一个负面的、损害性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面的动机,如果认真倾听我们内心的声音,你会发现生命中每一部分都是你的朋友,都是为了帮助你更好地生活,当你理解这一点时,就会带着感激的心去面对你本来仇视的缺点和恶习,开始把它们当作朋友来看待,这样就会去接纳他们、了解他们,这个人格中所蕴涵的能量就会被我们接受,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 当你真正喜欢做一件事时,自律就会成为你的本能,增强自控力的唯一根本就在于要找到你真正爱做的事情是什么,真正想成为怎样的人,也就是要找到你的人生使命。
  • 改变恶习需要立即去做,用新的神经回路去战胜旧的神经回路
    1.从最容易的事情开始,逐步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2.每天必须做一件事情,不要想一天就全部实现
    3.每天必须不做一件事情,不要企图一天就把坏习惯都消灭
    4.不要积累太多未完成的事情,以免被吞噬心理能量
    5.有决定胜过没有决定,在诸多矛盾的想法中,与其试图去梳理清楚,不妨随机选择一个想法,只要是你内心真正所想的,行动总比坐着想更好
  • 带着心理问题积极生活:

痛苦只是心理问题的信号,直面问题才能减少痛苦
永远不要以为你的问题独一无二,永远不要以为你是最不幸的
要分清楚痛苦与问题,可以想办法减轻痛苦,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勇气去面对问题

  • 一些习惯性的错误认识
    1.我是天底下最不幸的(放大了自己的问题)
    2.痛苦都是因为现在(思考问题的根源)
    3.用一切办法避免痛苦(逃避问题的关键)
    4.我能控制一切(潜意识是不受控制的)
    5.没有它我就一切都好了(问题的替罪羊)
  • TIPS: 维雷娜·卡斯特 《克服焦虑》
    影响关系的要素:爱与自由。爱,令关系更近;自由,则令关系保持距离。
    只有距离合适的关系才令我们满意,否则就会产生焦虑。

3岁前的孩子,如果与父母频频分离,那么这个孩子的心里会陷于深深的不安全感之中。
焦虑的两个关键内容:为得不到爱而焦虑;为得不到自由而焦虑。

Part II 悲伤是完结悲剧的力量【悲伤】

  • 其实人生的悲剧本身并不一定会导致心理问题,它之所以最后令我们陷入困境,是因为我们想否认自己人生的悲剧性。
  • 当你抵触悲伤时,你的心也就远离了你悲惨的人生真相,但其并不会因为我们作一些主观的努力就从我们的世界中消失,并不会不再对我们的心灵产生影响。
    恰恰相反,你越想否认一些悲惨的事实,这些事对你的消极影响也就越大。
  • 悲伤的过程是告别不幸的过去的必经之路
    当我们陷入这种真切而纯粹的悲伤中时,必然会泪如泉涌,而这泪水就宛如心灵的洪水,会冲垮我们在自己心中建立的各种各样的墙,最终让我们的内心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我们的心灵也从这真相的悲剧中获得了解放。
  • 4个常见的家教磨难(4个分离)
    1.否定自然:比如正常的生理现象
    2.否定自我:比如孩子自己的兴趣、爱好、意愿和独立人格
    3.否定生命:否定孩子的出生、孩子的存在意义
    4.否定领导力:训练孩子听话,忽视其自身意志

  • 阴影和光明一样,都是我们的生命,如果逃避,我们就损失了一部分自我和力量,如果面对并整合阴影,其就会变成我们的人生财富。
  • 重做自己的父母,化解童年留下的磨难

  • 内心的小孩是指尽管我们长大了,但我们的心中仍然藏着一个小孩,如果这个小孩受过太多伤害,他仍然会受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体验的指挥,从而去做一些糟糕的事情。
  • 目的是消除“内心的小孩”的被伤害感,并赋予他成人的力量,不仅要化解他自己的阴影,也要帮助他成为好父母,打断家族的恶性循环。
  • 我们需要与“内心的小孩”进行交流,改变我们这个成人与这个小孩的关系,不再斥责他无能,不再斥责他为什么缺乏与糟糕的父母对抗的勇气……而是理解并接受他
  • 需要注意的地方
    1.我们会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到自己孩子的身上
    2.孩子和成人是不一样的,不要急于对孩子提出成人的要求
    3.小孩依然会按当时的心态去看待世界,除非伤害被化解
    4.小孩需要爱和支持,需要灵活的指导,需要有人来告诉他们“是”或者“不”
    5.小孩希望用自己的经验来控制我们,我们既要接受他们,也不能被控制
    6.小孩既可以是创造性的,也可以是毁灭性的,重做自己的父母,让创造性更多
    7.当小孩做出毁灭性的行为时,要学会宽恕他,也就是宽恕自己,从而让内心更和谐
    8.不仅要宽恕小孩,也要原谅曾经制造错误的父母或他人
    (这一步不能操之过急,受到严重虐待的孩子,第一步是分清楚爱与恨,让其学习恨,而不是情感混乱,知道了父母的虐待不是爱以后,再慢慢学习谅解父母)
  • 一个总是不断诞生强人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失序与窒息不断轮回的社会
  • 活在当下的意思就是,当下这一时刻产生的感觉、情绪和情感,就是当下的唯一,如果这时还另外产生了一个我的概念,那就是没有活在当下。
  • 真正的秩序是自由,是顺其自然,是活在当下
  • 埃克哈特·托利《当下的力量》
    我们不能承受“痛苦之身”,于是发展出了种种思维,并认为,这些思维就是“我”,也就是将思维等同于自我,最终令我们陷入了思维的墙中,而不能活在当下。
    拒绝体验的结果就是带来更多的痛苦思维,并不能消灭痛苦
  • 体会痛苦
    1.不逃避
    2.倾听
    3.感受身体
    4.观看脑海中的画面和想法,不做任何努力和引导
    (内在的观察者)
  • 做别人的情绪垃圾桶,一般不会被别人所重视
  • 身体疾病往往是为了减轻心理上的痛苦
  • 挫折商 AQ
    同样的打击,AQ高的人产生的挫折感低,甚至是零,而AQ低的人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甚至会因为一件小事而感觉天塌下来了
  • 高AQ者与低AQ者的区别:
    首先是面对挫折时的第一反应不同:低AQ者遇到挫折会强烈放大挫折,高AQ者则可能会因为遇到挑战而兴奋
    其次应对的心理机制不同:低AQ者是消极的应付机制,高AQ则是应战机制,超越挫折
  • 衡量AQ的指标
    1.对局势的控制感的高低:AQ高的控制感高,反之
    2.对挫折的归因不同:低AQ者倾向消极归因,要么归因于外部,逃避责任,要么归因于自己,却认为无法改变,感觉无助;高AQ者则主动承担责任,相信自己可以改善局面,并且认为这是发现问题自我改善的契机
    每一次挫折事件都是一次机遇,因为它暴露了自己的缺点和弱点
    3.挫折延伸:低AQ者会把挫折事件的影响延伸到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高AQ者则会将挫折感严格控制在特定的挫折事件上
    4.挫折的忍耐能力:高AQ者总能看到积极因素,深信自己可以渡过难关,是基于希望和乐观的耐力;低AQ者即便在有利的时候也会看到消极的地方,并产生过份的担忧,最终觉得怎么做都没有用,容易放弃
  • TIPS: 维雷娜·卡斯特 《体验悲哀》
    要允许自己哀伤,并且接受整个哀伤过程中所自然产生的每一种情感。

Part III 愤怒是对愤怒者的保护【愤怒】

  • 找到愤怒的源头,就可得救(针对根源的人来愤怒)
    1.这就是我的命,这是不可更改的事实,不和事实较劲
    2.我的命运并非全由他造成,我可以为自己负责
  • 最常见的入侵恰恰来自最亲密的家人
    但第一时间产生的情绪,都是基于真相的最直接反应
  • 自由的获得离不开愤怒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控制欲望,免不了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令一个人身上,而被强加的那个人,必须靠愤怒与攻击与强加者拉开距离,否则他就不会成为一个自由的人
    一旦别人过分的侵入你的空间,你的愤怒是不可避免的,压抑太久太多,则爆发起来也是毁灭性,所以合理的表达愤怒的人比不懂得愤怒的人更适合建立关系
  • 不必像小孩一样,感受到愤怒就发泄出来,但你必须清楚的知道你的愤怒,并知道为什么会这么愤怒,然后富有智慧地去处理它
  • 与传销者对话,关键是不要跟着他的话题走,一定要抓住最初的话题穷追猛打
  • 抑郁症的两个常见根源:

1.重大的丧失
失去会导致悲伤,重大的丧失导致重大的悲伤,悲伤本身是有治疗效果的,然而我们的大脑会认为,悲伤是太痛苦的情绪,于是会压抑悲伤,导致悲伤不能流动,卡在心里,卡在身体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抑郁
抑郁症的爆发,常是一个新的失去,触发了过去的重大丧失所伴随着的极大的悲伤
2.压抑的愤怒
被别人要求按照他的意志来的时候,就会产生愤怒,如果愤怒得到了顺利的表达,就捍卫了自己的疆域,忠于自己的存在,如果没有做到,就是在失去自己、背叛自己,而已经产生的愤怒并没有消失,而是指向了自身,以内疚、羞愧、自卑等形式日积月累,最终导致极度糟糕的心境
长久的压抑愤怒导致逐渐的失去自我,最终否定了自己的存在,体会为一种无力感

  • 我们的文化鼓励服从,鼓励丧失自我,而压制精神独立
  • “打死”父母
    很多的自杀倾向,看似是攻击自己,其实真相是向父母的愤怒被压制了,只要这愤怒能重新指向父母,对自己的攻击就会停止
  • 拯救在自杀边缘的孩子
    1.首先让他明白,抑郁很可能是愤怒的压抑
    2.帮他发现,愤怒从何而来
    3.学习表达愤怒,如果愤怒来自父母,则让父母主动向孩子认错(化解自杀动力)
    4.重新认识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自己对父母的爱(最终的拯救)
  • (有的事情比死更可怕,那就是----自己不是个东西)
  • 直面愤怒可能要先跨过一点,就是对愤怒的羞愧,看到并化解这份羞愧,是释放愤怒的关键所在

Part IV 不要内疚,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清白【内疚】

  • 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
    我们付出的时候,就会觉得有权利,我们接受的时候,就会觉得有义务
    只付出不接受的人,会有一种清白感,会觉得自己在这段关系中问心无愧,在关系中永远正确,相应的另一方就会觉得问心有愧,最终会想要逃离
  • 一个和谐的人是既有清白感又有负罪感,假如你没有一点负罪感,那就是把负罪感强加给别人了,这个人一般都是你最亲密的人
  • 内疚的产生,源自付出与接受的失衡,也是在提醒你,该补偿对方了
  • 逃避内疚的两种模式

A 禁欲----禁止自己接受别人的付出

某些人用最小的方式参与生命,坚持清白无辜的幻象。不是全数的接受他们需要的东西并为此表示感激,而是封闭自己,节食禁欲。他们觉得这样可以摆脱需求和义务,他们洁身自爱,觉得自己与众不同,生活给他们的快乐也仅限于蜻蜓点水而已,相比较而言,他们会感觉到空虚和不足 -- 海灵格

通常,一开始是父母警告他们不要接受别人的馈赠,最终他们自己信奉了这种人生态度,并一直固守着被动和空虚
但是这种人生态度会让我们无比孤独,我们拒绝一个人的付出,其实也就是在拒绝与这个人建立关系,如果我们拒绝所有人的付出,那无疑就是在拒绝与所有人建立关系
关系,是一个生命的核心,是痛苦也是幸福的来源,禁欲者拒绝了关系,也就是拒绝了生命

B 助人----只付出不接受

这种人从根本上讲是与关系对着干的,无论谁只想付出而不想接受,都不过是想维持高高在上的幻想,拒绝接受生命的施舍,否认自己和同伴之间的平等,别人很快不想从拒绝接受的人那里得到任何东西了,反而会怨恨他们,远离他们,因此,长期的助人者常常是孤独的,最终变得痛苦不堪 ----海灵格

正常的人不会喜欢这样的助人者,因为会让我们产生“我们的付出不值一提”的感受,尽管如此,我们难免会对疯狂的付出者产生敬意,这种敬意就化成了助人者的一种权力感,这就是助人者所追求的境界,但其核心逻辑----“与其让我欠你的情,不如让你欠我的情”----远不是多么伟大,相反是一种幼稚的逻辑

  • 最好的关系是彼此慷慨地付出和坦然地接受,通过这种交换,双方的接受和付出达到了一种平衡,且彼此都感觉到自己在这个关系中富有价值
    在关系中,平衡只是目标,失衡才是常态,当严重失衡的时候,内疚也会随之发生,当你觉知到内疚时,也就觉知到关系到了必须调整的时候了
  • 关系的失衡
    关系有爱的失衡,就需要用更多的爱去平衡,去更多的付出
    关系有恨的失衡,就需要用更少的恨去平衡,去更轻的报复
  • 结束一个极其糟糕的关系,会产生内疚感,这种感觉告诉你,不管对方错得多么离谱,他也不能负担破坏这个关系的全部责任,你也一定有责任,不必为了追求彻底清白的境地,从而为了避免一点轻微的内疚而拒绝做出正确的决定,作为凡人,要容纳轻微的内疚感,需要明白,事情永远是有两面性的
  • 关系的两种
    我与它:当我将你视为满足我的需要的工具与对象时,这一关系就是我与它
    我与你:当我没有任何期待与目的,而是带着我的全部存在与你的全部存在相遇时,这一刻的关系就是我与你
  • 自卑,只是因为缺乏爱
    人在与别人交往时,多数时候不过是在重复小时候我们与父母等亲人打交道的方式而已
    自信是内在的小孩对获得内在的父母的爱充满信心,而自卑就是内在的小孩对获得内在的父母的爱没有信心
    自卑与自信,其实是由我们小时候获得的爱的多少所决定的,如果从父母那里获得了足够多的爱,那么不管一个人的外在条件如何,他都会很自信;相反如果从父母那里没有获得多少爱,甚至是被蔑视、被伤害甚至被虐待,那么不管一个人的外在条件如何,他都会很自卑
    自卑的人容易被追求成功,但是以后相处会很难,因为内心过于敏感
    只有当你明白自卑的根源是小时候缺乏爱以后,你才有可能真正突破自我,从而走向自我接纳
  • TIPS: 毕淑敏 《女心理师》

Part V 恐惧告诉你什么对你更重要【恐惧】

  • 我们最恐惧的,恰恰可能隐藏着我们生命中最关键的答案
    理解自己的处境,比急着去做一些改变的举措更重要
    若能很好的聆听内心的声音,就会自动找到答案,从而心甘情愿地去做那些正确的事情,更好的改变也就会自然而然的发生
  • 战胜恐惧,并不是一种好的策略,反而会错失聆听内心的契机
  • 恐惧多与关系有关,关系匮乏意味着死,关系丰富则意味着生
    关系至少给了我们两次生命:亲子关系和情侣关系
    这两个重要的亲密关系都有一个共同点:我们无法左右对方
    越在乎的关系,越无法左右
    所以才更要学会理解与接受,爱人如己
  • 关于亲人的离世

通常会产生的两种幻想:
1.如果我做了什么,亲人就可以不死
2.死去的亲人在那个世界很孤单,希望得到我们的陪伴

  • 第一种幻想常常带来自责,这是一种幼稚的自恋,因为我们夸大了自己的力量,却忘记了决定死亡的是比我们更大的力量
  • 自责既源自自恋,也源自爱,出于同甘共苦的想法,我们会在亲人离世后不自觉的用各种办法让自己的生活过得苦一些,然而,我们却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死去的亲人并不希望我们这么做
  • 亲人重要的最后一句话:我就要走了,但你要好好活下去
    我们很容易沉浸在自己的痛苦自己的幻想中,自以为死去的亲人希望我们怎么样,却忘记了他们对我们真切的叮嘱,如果真是这样,那才是对爱的误解
  • 村上春树 《挪威的森林》
    死并不是生的对立面,就算那一天真正来临,他也并非绝对的离开。他的精神,他的音容笑貌还驻留在你心中,还留在你家中,还留在你的记忆中。
  • 爱不会失去的,只要你爱过,在爱面前,生死是渺小的,爱你的人无论到了哪个时空都会爱你
  • 人生的轮回

对地方A不满意,我们想逃到理想的地方B,这种愿望,是我们的人生不断轮回的一个关键原因,因为,理想化的B是从A中生出的,其实是一回事

  • 罗杰斯:最好的爱是无条件的爱,即不管你的外在条件如何,我一如既往地爱你,我仅仅因为你是我的孩子,仅仅因为你是我的爱人,于是我这么爱你,我的爱是没有条件的
  • 分裂是我们心理问题的根源,一旦爱是有条件的,就制造了分裂,越分裂,问题也就越严重
  • 追求优秀并不是克服自卑的良药,特别自控也不是情绪化的良药
    优秀和自卑其实是一种平衡,越在乎优秀,就势必要有一个越自卑的东西来平衡
  • 从命运的轮回中得到解脱
    1.接受
    即接受自己的命运,承认自己自卑,或承认自己的确有一对很自卑的父母,自己对他们有点瞧不起,甚至非常有意见。当承认这一事实后,对其就不那么在乎了(分裂减轻,开始融合)
    2.宽容
    对这一事实或者说命运的认识程度越高,接受程度越深,你就会变得宽容,更能看到真实的对方
  • 疾病
    症状多是表面现象,通过症状可以捕捉到内在的痛楚,从而有机会真正的治愈自己
  • 睡眠
    睡前的放松会导致潜意识里的东西涌出,如果这些东西令你惧怕,身体就无法放松,也就无法睡着了
    意识无法处理的事情,就会压到潜意识中,但会无法控制得外涌,产生了内心的冲突
  • 无论是疾病还是睡眠,身体还是心理上的问题,都需要耐心,慢慢来
  • 脊椎病往往预示着承担了过多的责任
  • TIPS: 《关于坏人我们需要知道的一切》
    真正的个人主义是忠于自我,从自己内心寻找答案,完善自我,最终抵达自我实现
    恶的个人主义者,对关系非常依赖,对他而言,别人是满足自己欲望的工具或对象
  • 婴儿时期的分裂:3个月前的婴儿无法处理一种矛盾:妈妈一会是好的,一会是坏的。于是进行了分裂,好妈妈和坏妈妈是不同的两个人,同样的矛盾还有自己身上的好我与坏我
    如果获得足够的养料,婴儿在3个月大可拥有整合的能力,他会发现,好妈妈与坏妈妈其实是一个人,好我与坏我也是一个人
    整合的关键是好的部分足够多,而这只能取决于妈妈,即妈妈的照料足够好,与孩子的爱的连接足够强

  • “坏人”是缺乏整合善与恶、好与坏的能力的人
    坏人的魅力:
    1.坏人活出了我们没有活出的部分,是好人的阴影(荣格),我们本能上对强大的杀戮者有崇拜心理。健康的人越压抑自己的恶,坏人对其的吸引力就越强
    2.坏人不压抑自己,就容易灵活,情感表达就很直接,身体语言也比较丰富,不遵守规则,更自由
  • 保护自己的最好境界----“不含敌意的坚决”(心理学家科胡特)
    即在与别人发生冲突的时,自己不陷入到负性情绪中,同时又坚守自己的立场

Part VI 只有在人群中,才能认识自己

  • 真正的理解,必然是感性的、情感的、肉体的,即在理解的那一刻,你的全部身心都回到了问题产生的那一刻,你重新体验到,自己的问题是怎样发生的,但同时你也明白,你已是个强有力的成年人了,你没必要再像过去那样,用一些自我欺骗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于是好的改变就自然发生了

  • 只要你在乎一个关系,那么你一定会把你内在的关系投射到这个外部关系上

  • 很多父母,特别急着去塑造、教育自己的孩子,甚至不惜为此折磨、虐待孩子,这样做的时候他们忽视了一点: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这个关系最终会在孩子6岁前被内化为一个“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的关系模式

  • 成年的关系中,和童年的关系模式越像,我们的情感就会被激发得越厉害,而我们也就越有机会弄清楚自己,因为这时的情感与童年时受伤的感受非常得接近

  • 在心理治疗中,一旦来访者将心理医生视为自己童年时关系模式中的重要人物,他的强烈情绪也会被唤起,这时无论他的情绪如何,心理医生都会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于是给予其爱与宽容,而不是像他童年时的重要人物一样回以他伤害,这样一来,来访者的心结被化解,治疗效果就产生了

  • 不过,除了心理医生,我们不能指望别人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假如你渴望理解自己改变自己,那么重要的不是抱怨别人或希望别人为自己改变,而是反省自己,“我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把他当成了谁?”“这和我以前有什么想像的地方?”,通过这些反省,亲密关系就会成为最好的镜子,帮助我们看清自己,并最终走向改变

  • 重要的亲密关系是我们生命中的拯救者,遇到一个真心爱自己的人,那是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事情,然而我们往往会毁掉亲密关系,甚至彼此仇恨,越亲密,则越仇恨,之所以这样,是我们把自己成长的责任放到了对方身上,这给对方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并且被拒绝,于是就重复了童年的痛苦

  • 我们应该切记一点,爱不是为了幸福和快乐,爱首先是为了强迫性重复,假若你和某个异性能完美地再现你的内心模式,那么就会带来疯狂的迷恋,这正是为了修正你内心的关系模式,弥补童年的痛苦,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把这个关系当作一面镜子,一面帮助你认识自己并重新整理自己的镜子

  • 什么是内心的声音?那就是你的感觉,你那些说不出来但又模模糊糊捕捉到的信息,这种声音,要学会聆听它,并尊重它

  • TIPS :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身心分离的中国人
    吃文化 养身 做好人 包办婚姻 万众一心 异国的冷漠

  • Part VII 说出我接受,让心灵回归自由

  • 人格的自由很重要,它是我们的独立之本、健康之泉,也是我们创造力的基石,然后人格的自由并不是容易获得的,我们并不能随意左右自己的心情,并不能随意决定一段关系的去留,随心所欲只是假自由而已
    1.遇到重要的问题不去面对,却认为不处理也可以很快乐,那这快乐一定是表面上的,问题只是被压到了潜意识,并没有消失
    2.随意的做选择,轻松的结束任何事情,以为可以忘记一切烦恼,但其实任何事情一旦发生,对我们都会造成影响,不能改变也不能被遗忘
    3.任何关系都有生命,不能被轻易开始或轻易结束,并且这生命的长度至少与你的生命一样长,甚至影响到整个家族

  • 追求人格的自由,结束已经发生的事实对我们心灵的羁绊只有一条途径: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承认它已不可改变
    假若做到了一点,虽然过去的事情仍然存在,但你对它的纠结就结束了,而你也获得了自由

  • 罗杰斯:一个人的人格就是这个人过去所有人生体验的总和
    所以,任何过去发生的事情都不容否认,因为否认过去的事情,就是否认自己人格的一部分,这样就会或轻或重地导致人格的分裂,并且,被否认的那部分,并不会消失,仍然会对你发挥影响,并且因为当其发生作用时,因为是来自潜意识,所以更没办法控制

  • 所谓接受,即直面我们人生中的所有真相,深深得懂得,任何事实一旦发生就无可更改,而且不管多么亲密的人,我们都不能指望他们为自己而改变

  • 关于接受

  • 1.接受过去

父母是我们最大的命运,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事实,接受不了父母的不好而想去改变这一事实的行为都注定失败,除非他们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父母是不可被改变的,我们越想改变父母,他们就会越糟糕
多数心理问题就是小时候拒绝接受父母,渴望改变父母,然后没有成功,成年后这种渴望并没有消失,会成为潜意识的一部分,并在新的亲密关系中,会像希望童年时改变父母一样来改造对方,这就导致了人生的循环
童年时所受过的苦,长大后我们会再受一次,而这次,则是纠正童年错误的契机
一部分人会醒悟,并认识到这种迷恋式爱情的错误,放弃这种渴望改变的执着,而追求更平静的恋爱;而另一部分人,则继续深藏这种愿望,要么寻找新的恋人来继续改造梦想,要么希望可以改变当前的配偶,让配偶满足自己的改造梦想
很多时候,我们一看到解决问题的完美状态,就渴望自己立即达到那个终极状态,当达不到的时候就谴责自己,这就是一种自恋,以为自己可以轻松抵达完美状态,这就带来了自我伤害,身心并没有得以自由,只有接受并尊重自己暂时难抵达最佳状态的事实,给自己成长的时间
(内心的自由:漆黑的山洞与手中的蜡烛)

  • 2.接受当下

童年的自恋:
a.好的事情,比如父母关系融洽,一家人和睦,小孩子会想,这是他造成的
b.坏的事情,比如父母离婚,小孩会觉得是他的错,假若他做了什么,父母就不会离婚了
好的父母,会把孩子安全地带出自恋状态,孩子最终会明白,什么事情是他的责任,什么不是;糟糕的父母,则会指责孩子,把责任推给孩子,可能会令其一生都有深深的内疚感

成年人的自恋,在于认为自己可以干脆地消灭掉当下的不良情绪

  • 3.接受悲伤

悲伤是大自然的馈赠,只有借由悲伤,才可以从巨大伤痛中走出
当伤痛发生时,不要回避内心真正的感受

  • 4.接受愤怒

愤怒是对我们内心空间的保护【边界】
被亲人侵犯了空间时,我们更会感觉愤怒,这时候就应该意识到是因为自己的空间被侵犯了才感觉愤怒,应当尊重自己的愤怒,并带着这种情绪与对方沟通和交流。虽然一开始肯定是不愉快的,但它会把关系带向好的方向,因为,只有适时地表达愤怒,对方才会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停止侵犯自己,只有这样关系才能得到真正的修复

  • 5.接受内疚

内疚是关系中付出与接受的平衡指示灯
当我们感觉到内疚的时候,就是我们需要为对方多付出些什么的时候
拒绝对方的付出,拒绝内疚,则只是把内疚推给了别人,也拒绝了亲密关系

  • 6.接受恐惧

恐惧打破了我们的自恋,告诉我们心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亲密关系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每个人都需要与另外的存在建立起深深的情感关系

  • 7.接受情绪

真而纯的情绪,是源自当下的情绪,它提示我们,现在欠缺什么,应当弥补什么
我们需要尊重当下的情绪,并且接受它的指引,从而获得内心的成长
积极的自由观容易夸大个人的力量,而忽视我们存在的卑微性

  • 关于宽容

因为内在关系模式的存在,这让我们总是在同一个地方跌倒
对自己苛刻的人,很难做到宽以待人,与他人相处的时候,也会把内心的关系模式投射到对方身上

马斯洛:自我实现者,一方面是嫉恶如仇,另一方面是对人性的脆弱抱以深深的同情

  • 关于身体的流动

让身体放松下来,可以更好的发现内心真实的感受
关于歌舞能力:只有头脑的思考,不放下对思维的依赖,而与身体失去了连接,就变成了绝缘体,失去了身体的情感流动

父母与孩子的二重奏:父母重复孩子做的事情,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被认可,带来彼此的情感流动
情感流动的关闭,可能仅仅只是我们以为别人不会接受(我们的行为),并非别人真正做出了拒绝

欲望不是罪
因为觉得需要是一种罪,我们往往会将自己的需要舍弃,而需要、欲望、与感受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并不会真正消失,压抑的结果就是关闭内心的情感流动

父母省吃俭用,压抑自己的需求,而自己像是一个圣人一般,这会给孩子带来需求是罪恶的感觉

  • Part VIII 心灵成长的仪式

  • 人生成长仪式的缺乏,乃至其他心灵蜕变仪式的缺乏,是现代社会的通病,我们讨厌繁琐的仪式和程序,但也把很多非常必要的仪式给一并消灭了
  • 心灵的成长并非一个抽象的过程,我们需要一些具体的仪式来呼应心灵成长的节拍
  • 生活中,我们的人生不断发生转变,每一次转变,我们都需要一些仪式来提醒自己
    成长的仪式:离开家、成年、结婚、为人父母
    团聚的仪式:春节、清端午、中秋
    告别的仪式:与恋人分手、葬礼
    纪念的仪式:清明、周年祭奠
    。。。
  • 仪式的作用在于提醒你已进入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你未来需要承担的权利和义务,已与过去大不相同了,你需要改变你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
    结婚需要仪式,做妈妈也需要
    离开家是重要的成长仪式
  • 心灵的瓦尔登湖
    很多时候仪式只是为了告别,而不是为了忘却
    面临转变的时候,我们总是心情矛盾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他自己的“瓦尔登湖”,比如
    每天简短的心情日记;
    每天一定时间的独处;
    每年一段时间的旅游,去海边,或者别的地方
    让内心远离尘世的喧嚣
    周期性的重复可以形成一种自己的仪式,可以让自己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转变,而不再是在混沌中成长

托马斯·摩尔:当举动是出自想象和情感而不仅仅是物质世界的需要时,它都可以成为某种仪式(用灵魂来导向行动

TIPS: 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托马斯·摩尔;马思洛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1,948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371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49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21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27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42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997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41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03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34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73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39评论 4 33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55评论 3 31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0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0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394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62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