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结合着译文看完先生回复顾东桥的最后一大段,内心五味杂陈,亦不知是喜是悲,貌似悲更多一些,先生看的如此透彻,可生活的现世又是如此无耐,想起弘一法师临终前绝笔留下的四个大字 “悲欣交集”,所欣的是自己究竟得悟,所悲的是世人于水火中而不自知。
“今学者之学圣人,于圣人之所能知者,未能学而知之,而顾汲汲焉求知圣人之所不能知者以为学,无乃失其所以希圣之方欤?凡此皆就吾子之所惑者而稍为之分释,未及乎拔本塞源之论也。”
先生这段观点正是今天的映照,我们一直在致力于普及通识教育,回归到经典上,而这首先受到的质疑就是,千百年前的东西,不适应于现代,有这种思维的人,理工学从业者尤甚,他们认为自己所接受的是最先近的科学,而老祖宗与我们所生活的时代相差太远,又搬出什么学会变通、因时制宜,自诩学的东西比先人高级很多。
这正是先生之前所说,只注重细目而不重视致知,技术上从古至今一直在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人生有涯,细枝末节永远也学不完,我们须把宝贵的时间放在去寻求最根本的事情上去。
“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边塞,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
圣人之心无有分别,把宇宙看成一体的,“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无为无我,无欲无求,因为无我,我即是万物之中,所以天地万物都是我,无求,则万物皆有备于我。孟子而因此感慨“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故稷勤其稼,而不耻其不知教,视契之善教,即己之善教也;夔司其乐,而不耻于不明礼,祝夷之通礼,即己之通礼也。盖其心学纯明,而有以全其万物一体之仁。故其精神流贯,志气通达,而无有乎人己之分,物我之间。”
先生认为,天下人心,开始时与圣人之心并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后天被私心所蒙蔽,去除这个私心,天下也就无有圣人平人了,世人没有贵贱贫富差异,各人在其位,谋其事,“同心一德,以共安天下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