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形式主义之弊,兴实干担当之风

      作为一名在乡镇工作十年的基层干部,我亲历了从"疲于应付"到"轻装上阵"的深刻转变。过去,"白加黑""五加二"是常态,各类报表、检查、会议占据了大部分工作时间。如今,随着中央持续深化拓展基层减负工作,我们终于能够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实际工作中。整治形式主义不是简单的做减法,而是要通过减负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一、破除"三虚"顽疾。形式主义在基层主要表现为"三虚":虚耗精力的重复报表、虚假繁荣的过度留痕、虚张声势的层层加码。我们镇曾统计,村干部每年要填报各类表格200余份,其中60%内容重复;迎接检查必须准备"五个一"标准材料;一个防汛工作要参加8个部署会。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推行"三清三减"工作法:清理冗余事项、清零重复报表、清查过度留痕;减会议频次、减考核指标、减工作群数量。仅半年时间,会议总量下降40%,报表压减55%,干部下村时间同比增加70%。

      二、构建"三化"体系。建立长效机制需要系统化思维。我们探索形成了"三化"工作体系:一是清单化管理,制定"正负面清单",明确25项必须保留事项和38项取消事项;二是智能化支撑,开发"乡村数智通"平台,实现数据一次录入、多方共享;三是制度化保障,建立"双向评议"制度,上级部门接受基层评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无证明乡村"建设,通过数据共享取消78项证明事项,群众办事材料减少60%。这些制度创新让减负成果得以固化、深化。

      三、树立"三实"导向。减负不减责,松绑不松懈。我们着力推动政绩观"三个转变":从"材料厚度"转向"民生温度",建立"以实绩论英雄"考核机制;从"领导满意"转向"群众满意",将民意调查权重提高到40%;从"显绩工程"转向"潜绩工程",设立"打基础贡献奖"。镇里放弃了一个投资千万元的形象工程,转而用这笔钱解决了3个村的安全饮水问题。干部们普遍反映:"现在考核看的是谁家路灯亮得多,而不是台账记得厚。"

      正如一位老村支书所说:"现在脚底沾的泥土多了,办公室的灰尘少了;群众的笑容多了,抱怨的声音少了。"这才是基层减负最生动的注脚。减负不是降低标准,而是提高效能;不是减少责任,而是明晰权责;不是放松要求,而是优化方法。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以"钉钉子精神"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健全长效机制,让基层干部真正从无谓事务中解脱出来,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