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充分利用暗时间的人将无形中多出一大块生命”——我想,这里的“生命”,一定是一份沉甸甸的有质量的生命。
你走路、买菜、洗脸洗手、坐公交、逛街、出游、吃饭、睡觉,所有这些时间都可以成为暗时间
作者提倡我们大可以利用这些时间进行思考,可以总结你刚学习到的知识,可以为你接下来要做的工作提前理理思路,可以再咀嚼几遍领导或老师刚说过的话。所以,你把暗时间利用得如何,决定了你能比别人多走多远。
我想了一下,关于暗时间,我们大家的认知大致分这样几类:
第一类,完全没意识到暗时间的存在。这一类人的生命线就像是一条由很多长长短短的线段拼接而成的直线。他们在一段时间内只做一件事。这一类人通常天真地认为,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
第二类,意识到暗时间但也只是意识到。有很多人其实都意识到在做一件事情的同时,其实还可以做其他事情。比如妈妈们喜欢边看电视边织毛衣,我们坐公交坐地铁的时候喜欢拿起手机或者pad看视频。我们充分利用了这些暗时间,但如果所有暗时间我们都在看视频刷网页,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你还在原地踏步。
第三类,意识到暗时间但利用率很低。与上一类不同,我们利用坐公交的时间看书,看报,我们用自己投入到学习中的时间来衡量我们的付出,而且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投入了不少时间,然而其实,“投入时间”这个说法本身就是荒唐的,真正投入进去的是时间和效率的乘积——这句话也许给了许多人当头一棒,包括我。
第四类,意识到暗时间且利用率很高。我仔细想了想,暗时间其实也有自己的暗时间。如果我们都把同一段暗时间投入到学习同一门专业知识,同样的产出,怎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知识比别人的更具价值呢。“我们学习新知识并将其存放在大脑中,最终的目的是要在恰当的时候能够想得起来去使用”——这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在需要使用的时候知识能够自动“蹦”出来,那我们一定得对这部分知识投入暗时间的暗时间,才能使知识达到如此的“功力”。
要想利用暗时间的暗时间达到第四类中的“有效”,作者给了许多建议:
1.创造回忆的机会。比如经常和别人讨论你学到的知识,或者讲给别人听,通常在这个你来我往的过程中,强化了自己的记忆和理解,双赢。
2.整理笔记。一来巩固已经淡化的记忆,二来给你重新审视知识的机会。之前整理的知识,过一段时间再去翻看的时候,一定有了其他的见解,温故而知新。
3.设身处地“虚拟经历”别人经历过的事情。努力设想自己处于别人的境地,经历别人所经历的事情。比如你们团队之前学习过一个领域的业务知识,但恰逢此次项目由其他人担任业务顾问,这个时候你可以设想如果是自己,将怎样去开展业务调研的工作;另外,就是和别人探讨他们去了客户现场之后有什么样的收获,交流之中又加深了对业务知识的理解了。
我很欣慰,自己已从原来的第二类转变为第三类,并且已在通往第四类的路上迈开了腿。不要再问别人都是哪来的时间啦,无处不在的暗时间,你值得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