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家》这本小说的第十五节,主要描写的是高公馆和张家在除夕夜的情景,高公馆的热闹和张家的清净,高公馆里快乐互相道贺的众人和高公馆外靠流浪讨饭的旧仆高升形成了两种对比,表现出了“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味道。
在这一章的前面,主要描写的是高公馆除夕夜拜神祭祖的场景。在这些场景里,充满了浓浓的封建意味,高家的众人在高老太爷的带领下,按照男女长幼的顺序,依次拜祭神明祖先。然后按照辈分,晚辈要给长辈磕头请安,最先是众人都向高老太爷请安,接着是觉新、觉民这一辈的人向自己的父母请安,或向伯父伯母和叔婶们请安。等这一套仪式做完,觉民、觉慧这些人就四散走开了,觉新夫妇还要陪着高家的长辈留在堂屋里接受仆人们的拜贺。
觉民和觉慧想要避开这些仆人的请安,可是终究还是被人拦住了。无论是对他们很好的黄妈,还是喜欢觉慧的鸣凤,都过来跟他们请安,说几句祝福的话。看见高公馆里的人这么高兴,觉慧突然觉得世界是如此美满,在这高兴的场景里,他忘记了昨天晚上那个讨饭的小孩。人是非常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影响的,很多人都会认为自己眼里所看到的世界,就是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觉慧自然也不例外。高家众人在堂屋前观看花炮燃放,高老太爷由儿子媳妇们陪着,坐在堂屋门口的一把椅子上,一面看一面评判这些花炮的好坏。放完花炮,觉新就和他的三个叔父乘坐轿子去拜客“辞岁”。在自己屋里,高老太爷带着陈姨太和自己的三个媳妇在一起打牌,而在觉新房里,则是瑞珏跟淑英几人一起打牌。觉民推掉嫂子瑞珏打牌的邀请,走出屋外,找觉慧一起上张家去了。
一个高家曾经的仆人高升站在高公馆外的石狮子旁边,路过的觉民兄弟并没有认出他来。这个仆人高升就是在第十二章里,觉慧想到的曾经躺在他的床上看他抽大烟听他讲故事的老轿夫。可是后来高升因为鸦片上瘾而偷高老太爷的字画去卖,被发现后被关到警察局里。从警察局出来后,高升四处流浪,靠乞讨为生。高升只在年节时才来到旧主人家里讨几文赏钱,他的衣服十分破旧,加上灯光黯淡,觉民兄弟并没有认出他来。高升也不敢上去跟觉民兄弟说话,等觉民兄弟走后,高升才站起来追去看他们的背影。在这样高兴的日子里,觉民兄弟想到了许多快乐的事情,却不曾想到这个叫高升的人。
到了张家,觉民兄弟照例先向姑母张太太请安,琴也出来向觉民兄弟作揖。张太太告诉他们克明和觉新已经在他们之前来过了,还邀请她和琴去高公馆住几天。张太太答应了觉新和克明的请求,觉民和觉慧也为这个消息感到高兴。在一番寒暄之后,琴邀请觉民和觉慧来到了她的房间。张家因为缺少男丁,并没有向高家那么热闹,是她们居住的公馆里最清静的一户人家。
觉明和觉慧来到琴的房间后,看见了很久不见的梅表姐。他们看见梅表姐凄哀的面庞,想要去安慰她,劝不要太悲观,可惜却没有效果。觉慧认为梅表姐的问题跟她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这个看法虽然得到梅的认可,但是却没有让梅想着去改变什么。梅其实和觉新是一个类型的人,新思想让她非常羡慕,但如果让她按着新思想去做,她却没有勇气。就像觉慧评价觉新说的那样,新思想只是让他们睁开眼睛看到了这个世界的真面目,只是让他们更加痛苦而已。觉慧认为环境是人早得,他想要让梅去跟自己的环境奋斗,争取自己的幸福,但是梅却认为一切都是无可挽回了。这些描写新思想的书籍对梅来说就像是一个新世界,她感觉自己就像一个站在富家花园外面的乞丐去听里面的欢笑声,她羡慕这一切,却也明白自己无论如何无法做到。
梅的话让觉民想到了琴,他觉得琴和梅的处境相差不多,只是梅看问题比较悲观,但琴比较乐观而已。他劝说梅表姐要像琴一样乐观,但对于梅自己来说,她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像秋天的梧桐一样,已经没有明天了。在梅的心里,还是想着觉新,但是她却不敢跟觉新见面,只是自己独自一人时常想着过去的事情,对她来说,往事虽然悲惨,却是她现在唯一的慰藉。梅没有想过重新嫁人,可能从前嫁人也是被逼无奈,现在她心里唯一牵挂的还是觉新,在这章结尾,梅向觉民兄弟问的也是关于觉新和瑞珏的事情。
在这一章,前面主要是场景描写,后面则更多的是对话。一个让人感到热闹和高兴,一个让人感到心酸和无奈。唯一相同的是这一些都是由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造成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就像一道枷锁一样,让高升这样的穷人一辈子贫苦,让梅一辈子没有希望。而造成这些人悲惨结局的封建家长们,像高老太爷这样的人却能过着富足的生活,享受着自己晚辈和仆人的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