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职业化,就是商业世界的教养。
很喜欢这样的定义,有没有教养,我们是很容易去判断的。
下雨天,你站在路旁,前方有一滩积水,不远处有一辆车快速行驶过来,但在距离你只有5米左右时突然减速,缓缓经过你的身边,没有溅起一滴脏水。
这就是教养,一种在既定规则之下,对自己的克制。
在商业世界也是一样。如果你能足够尊重别人,表现出高超的教养,也就是职业化素养,你的合作伙伴会尊重你,信任你,你的竞争对手也会觉得,你是一个值得敬重的对手,从而不断降低信任成本,积累越来越多的影响力和势能,最终获得更大的商业成功。
如何快速获得职业化素养呢?
>>>>
运用一: 再问“你好,在吗”,我就拉黑你
微信是介于电话和邮件之间的沟通工具。如果用同步、异步的程度来排序主流的沟通工具,我会从高到低排为:电话、QQ、短信、邮件。准确地说,微信是介于QQ和短信之间的状态。
你说他在吧,他可能正在走路。你说他不在吧,他可能正在微信上聊天。也可能,他此刻正在微信上聊天,一分钟后他就要走路。所以,他回复你“在”好呢,还是“不在”好呢?万一回复了“在”,然后开始走路,你下面的话没人回复,你会觉得很不礼貌。如果回复“不在”,你会觉得这是几个意思,明明回复了,还说不在?
所以,在微信上,很多人最反感那种“你好,在吗”这样的开场。这是因为,你在试图用电话,或者QQ的“职业化”方式,试图在微信里面表示礼貌,然后启动一段锁死独享时间的沟通。
正确的做法:
说句“你好”,然后就以有事说事的心态,简短地说清楚你想说的事情。这样,给对方足够的自由时间,来选择要不要回复你,或者如何回复你,让对方舒服。
【职业化的原则就是以对方是否舒服的角度考虑问题。
回顾自己在与人沟通时,有些做得并不好,只顾自己说得爽,却没有顾及他人感受。之前有说“你好,在吗”的习惯,后面经过同学的点醒,觉得聊微信是没有这个必要了,有事说事,只管等待即可,如果很紧急等待对方回复,则强调一下或电话告知,并取得对方的谅解。】
>>>>
运用二: 这辈子,你们只会在邮件里”见字如面“
你有没有收到过这样的电子邮件?发件人叫“还好只是近黄昏”,邮件的标题是:“你好!”你觉得,这一定是漏网的垃圾邮件,但还是打开看了一眼,发现居然是供应商的方案和报价。你找了半天,没有方案,也没有报价啊?回信问。他说:啊!忘了添加附件了。我再发一遍。
你会怎么看待这位供应商?
如果是我,能不合作,就不要合作了。太不靠谱。
正确的做法:
你和很多人这辈子可能只会通过邮件沟通,“见字如面”。你不一定要打扮得花枝招展,但必须要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
怎么做?第一,起正式的显示名,和总结性的标题;第二,用简单大方的格式;第三,写逻辑清晰的正文;第四,养成良好的回信习惯。(可以从下往上操作:附件—> 正文 —> 标题 —> 收件人 ,因为没有收件人,邮件是无法发送的;再设置一分钟后发送,方便因遗漏而撤回)
【之前在广告行业时,跟客户通过邮件的方式交流还是挺多的,那时候对于邮件的标题/征文等还是挺有考究的,但转行后写邮件的机会就少了很多,偶尔有一两次都是随便回复的,没有在意那么多。既然现在是见邮件即见人的互联网时代,这些之后还是需要注意的,即使它再小。】
>>>>
运用三: 时间颗粒度,是一个人的职业化程度“
2016年12月,网络上流传一张王健林的行程表。这位62岁的中国首富,早上4点起床健身,然后飞行6000公里,出现在两个国家、三个城市,最终,晚上7点赶回办公室,继续加班。
这张行程表出现后,网友们纷纷表示,受到了10000点的伤害。最可怕的事情看来真的是:比我成功N倍的人,居然惨无人道地比我更努力!这世界,到底还给不给我们这些年轻人机会啊!
时间颗粒度,就是一个人安排时间的基本单位。根据行程表,王健林的时间颗粒度很细,大约是15分钟。和海南省领导会见?恩,蛮重要,给你15分钟。
正确的做法:
第一:理解别人的“时间颗粒度”。理解,是尊重的前提。用时间颗粒度为1小时的人的心态,去评价一个时间颗粒度为15分钟的人的行为方式,很容易会说:至于吗?耍什么大牌啊?
第二:提升自己的“时间颗粒度”。检查一下自己的时间颗粒度,即自己做事的时间单位以多久来衡量的。
第三:善用日历管理“时间颗粒度”。现在的电脑、手机都自带日历工具。建议学习把所有行程安排,都必须放入日历,而不是大脑中,然后利用工具,逐渐管理越来越细的时间颗粒度。
【回想自己的时间颗粒度,貌似是很随性的,有时候是一个番茄时间25分钟,有时候是一小时,更有甚者是半天。
至于如何提高自己的时间颗粒度,最关键的一点应该在于每天的日程安排是否清晰明了,如果都安排妥当,那所需要的时间自然会清楚。
学会和时间做朋友,好好珍惜她。】
>>>>
运用四:事实有真假,观点无对错
我今天冒个险,问大家几个问题:你觉得,韩寒的身高,有没有1.73米?韩寒的书,是不是别人代笔的?韩寒是不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我继续冒险,接着问你:你觉得,中医是不是伪科学?上帝是不是一些人的臆想?
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
先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今天天气好热啊!请问,这是事实,还是观点?
天气变热,天气变冷,这是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这应该是事实吧?
错!今天天气好热,这不是事实,是观点。那什么是事实呢?今天气温30度,这才是事实。至于在30度的气温之下,你觉得冷,还是觉得热,这是每个人都可以有的、不同的观点。
也许你会说:30度都不觉得热,这不是有病吗?但是,就算全世界99.99%的人在30度之下会觉得热,但是你依然不能说0.01%,也就是一万个人中,有一个人觉得冷,就是错的。
什么是事实?就是在客观世界中,可以被证实或者证伪的东西;什么是观点?就是在一套认知体系中,不违反事实,逻辑自洽,因此无法被证明对错的东西。
正确的做法:
事实有真假,观点无对错。遇到不同观点时,不要面红耳赤、割席断交,而要说:有趣。
【再次认清了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与人争辩之前先弄清楚对方说的是事实还是观点,是事实,则去看怎么证明或证伪,若是观点,则问默默地接受,说句有趣足矣。当然,与人相处最好是不去争辩。
目前我已在头脑中形成了条件反射,当别人在表达一个观点时,我一般会问这是真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