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提取评论区的笔记
很干货很有价值
存档一份
2024.10.8
「家庭消费」
大原则:确保自己的消费水平比收入水平低。
让消费更有弹性,需要省钱时能把消费水平压下来。
设定储蓄率,先扣除储蓄部分,再做规划。
「未来消费」
即家庭财务责任,月供(房贷/保费)、养娃(教育资本开支)、养老(赡养老人)、
消费是收入和未来预期的函数。
预期包括对资产价格的预期、对自己人力成本久期增速的预期、对自己未来必需财务责任的预期,以及闲暇时间、心情都会影响你的消费。
「预期调整」
跳船:如果势头不对,花点代价,找机会换个赛道。
通胀是针对物价,现实中体感并不明显,更焦虑的是身边人的财务和社会地位的相对移动水平,以及能感受到的以房价、股价为首的资产价格的通胀。
「 人生阶段」
什么阶段干什么事。每个人生阶段,现金流量表的结构完全不一样。
这两年潜移默化受到的影响:你的资产负债表受损,你的现金流量表受影响。
并不是因为GDP低躺平,而是你失速了。
「🤔 消费群体」
不同的人群有不同体感,差别非常大。
最乐观的是一线城市和三线城市的退休老人,以60后为主;相对悲观的是一二线城市的80.90后(60后的子女这代),00后也相对乐。
「 愿意消费」
1)家庭资产负债表干净
2)家庭财务责任并没有那么重
「 宗族文化 & 保险」
相当一部分中国人活在一张巨大的人情关系网当中,就像一张保险网。你的人情就是一张张保单。
比如广东省因宗族原因,所有家庭有非常强的纽带关系,对未来的养老焦虑低于大部分城市。
配比:很多不安全感是来自于配比的失衡。
「🧠省钱哲学」
约束富人的消费条件:消费意愿、必选消费占总财富的比例都没那么高。
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可选消费增速是要远远快于必选消费。必选消费弹性不可能特别大。
储蓄增速明显高于人均可支配收入。
「 房价 & 消费」
屁股决定脑袋。
如果你是房东,房价下跌影响消费。
如果确定不买,房价下跌利好消费。
2019年中国居民部门家庭财富的大头将近一半儿在房子上,房价下跌是消费的拖累项。
「 购房热潮」
21年是一线城市房价高点、消费股高点。
什么样的环境能让你甘愿在链家的洽谈室里卖出自己未来的30年呢?一定是乐观的时候。
纸面财富大规模的消失,失速的恐惧感和幻灭感,真的很难接受。
「 安全感」
人的安全感来自于你确信不会发生什么。
现在不敢消费的不安全感,来自于以往的信任被打破,不确定性变多。
当大家玩资产价格游戏时,价格上涨就是公式。
「 消费选择」
1)汽车
会改变一整套生活方式。
2)精神文明消费
旅游、游戏、书籍。
在收入允许范围内,用一定可控制的支出换取较大的生活幸福感的提升。
可选消费倾向于消减未来不确定性,对抗未来的风险事件。
「🩺 消费观」
持续增长的支出项目:教育成本、医疗保健类。
企业支出:成本(不得不花)、费用(可花可不花)、资本开支(投资于未来,要有一定的预期回报率)。
家庭子女的教育资本开支,回报率真的有那么高吗?
降低对子女教育的,以及自己养老的预期,可能会更少焦虑,更多幸福一些。
参与玩乐的人数在变多,但单价在降低,更注重消费性价比问题。
「 奢侈品」
即便在美联储的加息风暴下,奢侈品公司依然能稳定的从全世界吸到现金流。但今年并不是非常强势的奢侈品品牌,业绩增速开始下滑。
中国大陆每年的奢侈品消费金额是1万亿左右。
绝大部分消费应该是跟你的收入或人均可支配收入正相关。但真正的奢侈品消费,反倒跟财富集中度的相关性更高。
效用惊人的消费:书、保险、投顾、法律。不太愿意付费,甚至认为是割韭菜的场景,但它真实的价值更高。
比如保险:短期看是精神文明消费,当你真的遇到事,开始发挥使用价值。
「✅百岁人生 - 资产定义」
1)生产资产
知识储备
2)活力资产
你的健康、健美、家庭关系、情绪。
3)转型资产
对自己完成了更深层次的自我认知,主动转型。
4)有形资产
股票、基金、保单、房子等。
前三类资产,都在于提高你的人力资本在整个职场生涯上升的斜率,帮你熨平波动,拉长久期,提高自己的劳动所得。最后一种有形资产,相当于我们的金融财富。
「投资自己 OR 投资资产」
从人的生命周期来看,前期投资自己效用更高,当人力资本开始下滑时投资金融资产。
如果不投资自己,就应该把钱换成优秀企业未来的现金流。
「 消费哲学大放送」
有一定概率能提高你的生产力的消费,是个好消费。
让自己舒服一点的消费,不要那么有负罪感,该花就花也挺好。
「 罗翔的观点」
一个人长期生活在拮据的状态下,最大的坏处是你会习惯性的拒绝。习惯性克制了自己的消费欲望,甚至屏蔽追求你热爱的和自己的兴趣点。
尽量减少做消费决定的频次,提升消费愉悦感。
真正的内需一定根源于大家对未来的信心和向往。
时间轴的小表情真的好评,每段都有,我也拿来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