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安徽北方的农村,90年代的时候大家并不富裕,上学的唯一目的也就为了读完初中认识几个字,然后出来进工厂打工,这是我成长中一直被教育了十几年的一句话。
我的一个儿时玩伴就是这样,15岁就出去到江苏南方打工了。
同时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邻居,大我一岁,成绩一直很好,她爸妈的想法就是想让她读完初中打几年工结婚嫁人就行了,不过因为她成绩好,始终没给家人让她外出打工的机会,初三那年,她考到了县城(在此之前我们镇上几乎没有人能考到县里一中),再后来她考上大学,师范毕业,不过让我有点意外的是她没有去当老师,也没找到好的工作。
对此我是很诧异的,我是过年回家偶尔跟她有接触,跟她聊天中,发现了一些她身上的特点,也是为什么那么好的一位高材生(在我们村)没找到好工作的原因。
第一、跟她接触的直观感受就是她比较内向,不擅长社交(当然这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她比大多数人要专注,也是为什么当年成绩一直那么好)。
第二、没在她身上看到学识上的创造力,也就是她的知识储备肯定不少,但触类旁通的不多,只是机械的记住了需要考试的内容,在我看来她的学习方式就是无效学习。
同样的问题,每一代人都遇到过,而且自己可能曾经就是如此。
什么是有效学习?什么是无效学习?
回答这个这问题,应该回到学习的目的本身,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六经注我”,通过学习让自己更优秀,让知识为我所用,而非“我注六经”,努力的为了学习而学习,把自己变成一个学习的工具。我的那个邻居犯的错误就是把学习变成了“我注六经”。
有效学习——通过学习预见更好的自己
无效学习——为学习而学习忘掉了自己
同样的问题,你家孩子呢?
如何才能让学习回到它应该的样子呢?
既然要避免考试任务式的为学而学,一要强调学习是他自己的事;二要做到有“六经”,需要孩子广泛涉猎,多出来的课外知识课外活动,才是能够发挥兴趣因素让孩子得到系统成长的,提升了孩子的视野广度,思考维度,进而提高了孩子的综合能力。
作为一个教育从业者(之前一直从事文化课辅导),我觉得有些事情既然学校做不到,家长又没精力,市面上辅导机构也大都是围绕学科辅导或者单一兴趣类的辅导,很少有能够让孩子触类旁通多多思考提升综合能力的课程产品。
于是我跟我的一位朋友(姚秉川,超级演说家华东区前10强)开发了一门针对3-6年级学生的课程——《少年领导力》,主要帮助学生提高沟通表达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什么做少年领导力课程?
初衷也很简单,如果你关注教育,会发现一个教育现象,中国以及美国的精英群体他们给孩子提供的教育,跟我们跟普通人不一样,他们固然重视孩子的学科类教育,但是他们更多的是注重孩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注重孩子沟通表达演讲的领导力的培养,他们假期出去看世界各处的文化馆博物馆,上学期间经常开派对组联谊,我们可能没有那么好的条件飞往世界各地以及上贵族学校,但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演讲的能力我们普通人也是可以做到的。
这件事,由我和我的合伙人先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