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章节的名称是生机。我觉得这样的称呼对于这几篇的主旨有着准确的概括,说说这个章节中最有趣的,也是我最喜爱的——吃。
说到吃,一定有些人是不屑一顾的,不就是温饱问题的其中之一吗,一下子就好像是拉低了话题的品味。但是在中国,一直有一句俗语——民以食为天,足以看出吃这件事在人们的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吃是人民生活的根本,离开了吃,人们当然是无法维持生计的。
就比如说汪老写不少人爱吃,不少人却避之不及的臭豆腐(当然汪老自己是很喜欢的),先写到了北京大街小巷中闻名的王致和臭豆腐。过去卖的很便宜,是北京的一种贫民食品,都是用筷子夹了卖的,大家可以自行脑补一下,一位赶考失败的穷困潦倒的读书人,在大街小巷中叫卖着自己家乡的臭豆腐,用筷子夹着卖出,生意极好的画面。这不仅仅是那个时代温馨的生活场景,相信这也是一道特殊的靓丽的风景线了吧。可惜现在这种臭豆腐改用方瓶码装,变成了一种奢侈品,以前的那种情景再也看不见了。
臭豆腐有什么坏处吗?当然是有的。就比如说,一位华侨老人晚年移居海外,晚年的时候只是想要再来一碗以前在北京吃的臭豆腐,可是根本不可能实现这个愿望,因为臭豆腐的味道实在是太大了,绝对通不过上飞机前的检查,老人恐怕只能怀着这个愿望,抱恨以终了。
说到端午节的美食,出了粽子意外,相信大家的脑海中都会出现咸鸭蛋的美味吧。汪老是扬州高邮人,故乡生产咸鸭蛋(如今高邮咸鸭蛋也闻名国内外),自然对咸鸭蛋又这不一样的情感。咸鸭蛋的吃法,自然也是讲究的。对于不同的场合,也有着不同的使用方法。在席间款待客人时,一般就是带壳切开,而平常食用时,大有不同的方法。先敲破“空头”,然后用筷子挖着吃。汪老有一段非常生动的描写。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的确,高邮咸鸭蛋的黄是通红的,当汪老在北京见到黄色的咸鸭蛋黄时,自然会觉得奇怪。
看着这些有关吃的篇目,想到这两天所听的贾行家文化参考中说的有关吃的文化。在宴请客人当中,有一条原则是十分重要的,就是吃饭的地方和客人至少有一个得是自己熟悉的,这样的话场面永远是好控制的。再比如说,当你到外地不熟悉的地方就餐时,跟着一个懂吃的当地朋友去,可以大大提升你们的就餐体验,因为当店里的堂头从你的点菜等举止行为中,一下就能够你是懂吃的吃客还是外地来的,对店铺和菜品陌生的人。堂头对你的印象和观察会直接影响饭店对待你的菜品的态度和做出来的质量。
很显然,吃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且也是又这自己的讲究的。身为一个中国人,更应该重视我们自己的吃文化,因为中国之地大物博,有多种不同的菜系和不计其数的菜肴,值得我们好好的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