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国企里,除了个别管理岗,牛马们已无力奋斗了

在公司中,总听见有人压低声音聊晋升:“这次又是李哥,人家跟主任从小就认识”“我上次牵头的项目拿了奖,评优时连名字都没提”。

以前是否总觉得,只要把活干到极致,报告改到无可挑剔,指标完成得漂漂亮亮,总有被看见的一天。

后来才慢慢摸清,央国企里的“向上路”,从来不是一条“努力就能通”的道。

那得有关系,得有资源,得会来事。

往往是这样的。

你对着电脑改到眼酸的方案,转头就成了别人汇报里的“集体成果”。

你跑遍三个城区签下的客户,最后功劳却算在了“带资源进来”的同事头上。

不是你做得不好,是这里的“优先级”里,“做事”从来不是排在最前面的。

《大江大河》里的宋运辉,刚进金州化工厂时,抱着书本啃技术、熬夜画图纸,把车间的难题都啃了下来,可评职称时还是被卡。

这是为什么?能力吗?

当然不是。

不是他能力不够,是当时的环境里,“关系”比“技术”先被看见。

他是聪明人。

他没急着争,不是认怂,是看清了:有些位置从一开始,就不是给“只靠努力”的人留的。

有人说那“会来事”总行吧?可现在的“高人”,心里比谁都透亮。

《知否》里的盛明兰,在侯府里从不凑热热闹闹、不刻意攀附,因为她早看清“靠讨好换不来真心,反而容易成别人的垫脚石”。

人家连自家亲戚都能在关键时候推开,怎么会真心提你这个“外围人”?

你天天端茶倒水、随叫随到,最多落个“懂规矩”的评价,想变“自己人”?

难。

也有人盼着“靠能力逆袭”,不是没有,但太少了。

真能上去的,从来不是“能力最强”,是“能力刚好对胃口”。

就像《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张小敬,不是他武功最高,是刚好长安需要一个“懂市井、敢拼命、没背景”的人——他卡在了那个“缺口”上,少一样都不行。

所以别自责,不是你不够好,是风没吹到你这。机会没有到,资源没有,干死也就那样,能喝到汤就不错了。

可转头看看体制外的人,又觉得手里的“稳”,其实是别人求不来的。

《欢乐颂》里的樊胜美,在外企做HR,看着光鲜,可公司裁员时第一个被约谈,房租都快交不起。

副业联盟一小伙伴在互联网公司,996是常态,老板画的“年底分红”饼,到最后连影子都没见着。

而央国企里,就算绩效拖着发、奖金缩水,五险一金从没断过;就算转岗、待岗,也不会让你突然没饭吃。

实际上,工作是工作的课题,生活是自己的课题,别把工作的焦虑,拖垮了自己的日子。

可以把时间分点给家人—以前总加班,孩子睡前都见不到人,现在能陪他读绘本、拼乐高。

可以开始顾着自己的身体,以前为了赶方案,外卖随便扒两口,现在下班能煮碗热汤,周末去公园跑两圈。

可以捡起了以前的爱好,上学时喜欢养花,后来忙得连多肉都养死了,现在阳台摆了好几盆绿萝,看着就舒心。

有没有发现,没当领导又怎样?日子照样有滋有味。

有人说这是“躺平”,其实不是。

是终于明白,“破局”不是人生唯一的标准答案。

升职榜没你名字,不代表你没价值;没拿到奖励,不代表你没干活。

巷子里的小面馆,不跟大饭店比排场,守着自己的小摊子,每天能挣够家用,能陪家人吃饭,就是好日子。

在央国企,最清醒的活法,不是挤破头进“主桌”,是守好自己的“小地盘”。

能做的事认真做,做不了的别硬扛;别为别人的晋升焦虑,别为没拿到的好处耿耿于怀。

下了班,把工作的事抛开,去吃一碗爱吃的面,去跟朋友聊聊天,去看一场想看的电影。

退休后能按时拿养老金,生病时有医保兜底,下班能准时陪家人——这些“不起眼”的稳,才是日子最实在的底气。

你不是输家,只是没选“抢桌子”的游戏;你不是没能力,只是没赶上“被需要”的时机。

看开点,在央国企,“稳”住自己的日子,比什么都重要。毕竟,日子是过给自己的,舒服、踏实,比什么都强。

今天的文章,就分享到这里。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记住在文末“点赞”并“推荐”,一键三连与你的伙伴们共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