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孔子说,有些人自己无知,什么都不懂,却冒充内行去做了,我是绝不会做这样的事的。所以说我们大家要学习孔子,出去做事做领导者,不懂就是不懂。中国讲领导学,真正的领导者便是善于用人,而不一定自己懂很多。
汉高祖的长处就是能够坦率承认自己什么都不懂。作为一个领导者,最好的方法是自己即使懂了,宁可说不懂。诸葛亮本来什么事都懂的,他为了“集思广益”,仍然请教别人。以能问于不能,这是最聪明的办法。
可是人有一个毛病,懂了以后一定喜欢表现出来。这种态度,做学者可以,真去做事就不可以,有时是大忌讳,至少自己会很辛苦。上面太能干了,下面就无人才可用。下面有才干也发挥不出来,因为对部下骂了两次笨,第三次部下有了好的意见也不敢说出来,都唯唯诺诺,领导人就得自己辛苦了。最讨厌的是“不知而作”,自己不知道,又硬充内行,那就更严重,千万不可犯这个错误。
孔子还告诉我们:“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这个“闻”字,包括了多读书、多听、多问。所谓学问,就是一边学一边问,多请教人家,听人家的意见。听来的不一定对,还要有所选择。对好的见解,就要采纳。仅听还不够,要加上自己的经验,所以要多见,还要亲眼看见。
读历史的人,如果没有经过相当事实的体验,读历史也没有用,最多不过是个书呆子。比如说,讲如何做领导人的理论很容易,但一定要在一个单位,甚至是一个小单位做过领导,才能体会得到其中的滋味。所以要多见,多亲自体验,而且还要用心记下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才有用。
这两句话合起来:“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这是求知识学问的第二等人才。第一等人有天才,反应灵敏,如历史上很多的名人。但真正是天才的人并不多,既然不是天才,就要用学问来弥补。自己不是天才,又不肯求学问,就是“不知而作”。不是天才,但能多听、多看、多经验、多跟人家学,就是“知之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