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有一种逛街叫赶集。
赶集的那天,不算宽敞的街上一定擦肩接踵,人来人往。
不同的乡镇赶集的日子不一样,这个乡每月逢1、4、7赶集,这个镇逢3、6、9赶集,或者那个镇逢2、5、8赶集。
赶集的这天 ,大家要卖东西的,要买东西的,都放下手里忙的农活,早早的起床,将家里稍稍打理一下就匆匆赶去街上,因为晚了买卖东西的人都散了,而且家里还有很多事等着他们回家忙呢。
街上,除了固定的一些做生意的商户,最热闹的就属农贸市场和大桥了。
农民赶集大多都带上一些自家的农产品,比如土鸡蛋啦,自家种的各种蔬菜啦,还有养的鸡、鸭等家禽,亦或是自家果树上结的果子……
大家带着自己的东西早早的到农贸市场或者大桥上找好位置,小心翼翼的将自个儿的东西摆放在跟前,有的还带着一杆老式的手称。
估计现在的好多年轻人都不知道怎么认手秤了,但是不用但心,这些朴实的农民,绝对不会缺斤少两的,哪怕你是外地人。可能他们还会多给你点,生怕让你吃了亏。
你看,那边卖藕的大娘,还塞给买藕的大爷一把四季葱,那如婴儿胳膊般白嫩嫩的藕,沾着新鲜的泥,再添了一抹翡翠般的绿,看起来鲜嫩嫩,新鲜极了!
那边,卖土鸡蛋的大婶金嗓子大开,气冲冲的对着年轻的大嫂子说:“我这就是土鸡蛋,我家大母鸡下的,不是洋鸡蛋。你要实在不信先买几个回去试试,是真的就再来买,不是真的你拿来,我给你退钱,还送你一筐。下场我还来!”
那气势汹汹的样子,别人不知道的还以为她是遇到了杀父仇人!
还有大桥上卖柑子的大叔:“小妹,你先吃个试下,甜你就买,不甜不要钱。”
我买了几斤,大叔的称望望的(翘的高,称的足),给了钱,临走时大叔还往袋子里多塞了几个,我说句谢谢,大叔还憨憨的笑了,黑黝黝的脸上露出一口大白牙,真灿烂!
这些农民,都是极小的买卖,但是经常给别人多送些,零头也抹了,从不计较斤斤两两。
若是买的人看了后不想买,也总会客气的说:“我东西太多了,等一会儿再来。”
这不是虚假,而是他们总认为,买卖不成仁义在!
卖完了东西他们就会收拾好,揣着刚卖的钱高高兴兴的去买他们需要的东西。比如油盐啦,酱醋啦,自家没有的菜啦,菜种啦……
走在农贸市场和大桥上,听着买卖人的声音,喧闹的街市如此熟悉。
我从小就爱赶集,因为赶集我就可以买最爱吃的肉包子了,还可以在农贸市场和大桥上感受着和谐的喧闹。
现在,我还是很爱去赶集,因为还有热闹的农贸市场和大桥,还能遇到大叔大婶憨憨的笑容,还能感受到他们如青绿的山水般的纯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