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生是值得我们向往的美好人生?这样大而开放的问题不会有标准答案,不只人与人之间说法不同,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境遇下也会有不同的看法。
近来越来越喜欢设计大师山本耀司的这个回答:“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懒洋洋的自由,我向往的自由是通过勤奋和努力实现的更广阔的人生,那样的自由才是珍贵的,有价值的。我相信一万小时定律,我从来不相信天上掉馅饼的灵感和坐等的成就。我要做一个自由又自律的人,靠势必实现的决心认真地活着。“
最近各热点文章中高频出现的:自律者自由,死磕自己,世界正在狠狠奖励认真的人之类大抵也是传达同样的意思。
感觉自己曾经离这种基于努力和自律的广阔而自由人生很近,后来却渐行渐远远,直到最后选择囿于自己的一方小天地懒洋洋的生活。看似生活惬意,却时时刻刻充满焦虑。
岁月从不曾静好,只是自我放逐放弃成长而已。世界不会因为某些人缩在舒适区,关闭进步通道,便陪他们停止不前。
看到处处都是远比自己优秀,远比自己年轻的人小步快跑日进千里,而自己却随波逐流不进则退,个中酸爽,只有自己才能体会。
就像战场上,满眼望去,对手皆手握核武器各备杀手锏,意气风发,气势逼人,而自己依然依仗的是冷兵器时代的短枪长矛,并且还已经缴械入库,荒废已久。完全不属同一层级,全无交手的必要,连站在一起都觉汗颜。
如此这般,怎能不焦虑?
但是单纯陷入焦虑与自我否定的漩涡没有任何意义,反思和总结这些年踩过的坑走过的弯路以求以后的路能走的明了才是正解。
坑一:以百米冲刺的节奏跑马拉松
犹记初入职场的日子,每天似是打了鸡血一样精力满满,活力无限。
工作主动性超强,除了本职工作之外,或主动招揽或欣然接受许多其他部门的工作。每天除了出差便是加班加点,从不按时下班,平日在公司时,连去洗手间都是一路小跑。
活总是越干越多,机会亦是如此。
于是乎,无论是集团海外投资设厂,国际商会仲裁,纳斯达克上市,合资公司洽谈,欧美市场开拓,还是进军某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后,做为筹建人员之一,从设备选型进口,确定工艺路线,搭建公司架构,布局海外市场,到各个核心岗位人员聘任,全部需要牵头去做。至于碰头会开到半夜,或是到了攻坚阶段,不眠不休连轴转都是太经常发生的事。
除此之外,高密度和高强度的差旅也是工作常态,三天跑四个国家,或是十余小时航班到达目的地后直接拜访客户然后奔赴机场赶往下一个行程之类的虐旅也是频率颇高。
如此这般,风风火火脚不沾地的生活维持了五年,身体开始吃不消,处处告急。突然觉得自己这么多年透支身体的拼搏很没意思,事业再如鱼得水又怎样,身体垮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于是,决绝辞职,挥手离开,作别多年搏命打拼的一切,不带走一片云彩。
现在后头想想,我宁愿悠着点来。职场是场马拉松,把握节奏持久发力才是硬道理。而且工作和生活本就不冲突,互相调节相辅相成才是正确的平衡方式。如我那般一上场便冲刺,除了对自己不负责任之外,对公司又何尝不是。至今还记得对我一直器重和关爱有加的老板知道留我不住时的痛心与失落。
坑二:兜兜转转没有持久积累
记得看过一篇类似高考学子报考指南的文章,分析城市与学校及专业的重要程度。对此,每个人的看法都有所不同。但是不可否认,如果选择一心仪城市,毕业之后留在那里立业成家应该是最完美的选择。如此一来,所有的人脉和资源都可以得到积累和传承,自己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也会指数级增强。
回头看我,本科在一个城市,硕士跑到千里之外的另一个城市,第一份工作在一个城市,第二份工作又到了相距甚远的另一个城市,甚至连行业都是八杆子打不着互相没有任何交集的全然不同的两个方向。再加上工作期间,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奔波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很少在一个固定的地方长期稳定的居留。
如此一来,也就意味着这些年来积累的师友,同事,同行等最重要的人脉资源都分散在各个国家,各个城市,各个行业和领域。
每到一个新的城市,便需要从头再来。而换到一个全新的行业,更是清空一切从头来过。
一次次的洗牌和重新开始之后,之前的关系由于空间距离而渐渐产生了距离,而新建的联系也由于相交时间短很难产生深层的链接。
兜兜转转的地方多了之后,也很难对某一个城市产生归属感,总喜欢以其他城市的亮点要求自己现在所在的城市,总觉得心在远方,无处安放,想来也是悲哀。
坑三: 拖延懒散+欠缺自律
虽然工作中常被成为拼命三娘,但是改变不了自己骨子里的懒散本性。喜欢拖延,不急不慢,凡事都要拖到最后一分钟才做是我最让自己痛恨但一直未能改掉的“恶习”。
读书时寒暑假作业总是拖到开学前一天晚上才开始点灯熬蜡写到眼酸手麻,论文总是拖到最后一刻才开始动笔,翻译文稿也是等出版社给的截止日期逼近时才开始静下心来速度飞快。虽然基本所有的事情都能侥幸赶在最后一分钟完成,但是肯定免不了牺牲质量草草收尾的时候,更何况原本可以姿势优雅悠闲完成的任务非得搞到争分夺秒惊心动魄也是得不偿失。玩的是心跳,纵容的是恶习,透支的是健康。
另外,这么多年来,自己有很多想法和打算,以及将这些想法和打算落地生根的机会和资源,但都由于这份懒散和拖延,今天拖明天,渐渐成为虚妄。
人生路上,一个机会往往带来更多的机会,有时错失一个机会,还不以为然,觉得无所谓,以为机会有的是,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错过一棵树,往往就意味着错过了一片森林。一步慢,步步慢,落后一点点,也绝不只是一点点而已。
坑四:心浮气躁缺乏践行
成长是亘古不变,永不过时的主题,也是让人亢奋,引发焦虑的话题,尤其是在凡事讲求速成,讲究变现的当下,各类知识类成长类公众号,APP持续走红,拥趸无数,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为了缓解焦虑,我也跟风热衷于知识付费,甚至上瘾似的屯书屯课,但是付完费就算完成了任务,书翻翻就扔在一边,订阅的栏目连囫囵吞枣浏览都做不到,购买的课程有些甚至都没打开,或者更过分的是连究竟买过哪些课都记不清楚,参与社群也多是默默潜水,静静看着其他人光芒四射日进千里。
如此这般,连基本的跟进都做不到,更不要提什么将知识吸收内化并输出和反馈了。
所有单纯为了缓解焦虑的知识付费都是耍流氓。东一头西一头的碎片阅读干货囤积也无助于个人知识体系建立以及更进一步的个体精进与升级。
关于成长,从来没有捷径,也无法速成。认清自身条件,选定进阶方向,持续学习不断践行才是唯一途径。
剖析自己,不是为了展示血淋淋的伤口。回顾这些结结实实踩过的坑,也是为了以后能够优雅避过。
人这一生很长,一鼓作气跑赢全场的人生固然美妙,但却不太现实,也有失精彩和厚重。如何在不断的挫折和弯路后,学会修整身心调整状态随时整装出发才是更为重要的议题。
成长,无关乎早晚,无关乎起点,甚至无关乎速度,顺遂也好,曲折也罢,一直在路上就好。毕竟人生很长,只要一直向前,总能得到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