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asiy失恋了,男友说不喜欢他的吃相要求分手,Dasiy不愿意放弃,细数了两个人曾经拥有过的美好,哭过了,闹过了,男友下定决心且不再留恋毅然分手。
Dasiy一个人浑浑噩噩一周后,找到闺密Eva诉说了前因后果,也诉说了自己一周以来的失落、失眠和痛苦,Eva回应了一句,“早散早好,总比结婚后分手好。”
也许,这句话听起来并没错,可Dasiy听后有些生气了,说了一句“我失恋了,你就不能安慰我一下吗?”
“我这不是正安慰你呢吗?”Eva回答。
在Eva之后,她又找了Anna,Anna听了她的遭遇后,在路边的烤肉摊上突然开骂“这混蛋,渣男,三年了,找理由也找个像样的,没事,你这么好一定能找到更好的,去特么吃相不好,他也不看看他自己吃相什么样,我呸!”
Anna一番情绪发泄之后,Dasiy虽然依旧陷在因失恋而伤心难过的泥潭里,却比一周前好多了。
原来她求的安慰是有个人能缓解她因为失恋而产生的痛苦,男友因为他吃相不好求分手这件事看起来是蹩脚理由,其实是一种否定,她会因此产生自卑,甚至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好,Anna的一番咒骂缓解了她因此而产生的自我否定。
分手的时候,对方随便找的一个理由都可能成为被分手那个人心里的一个坎,比如自责、自卑、自我否定、失去自信等等。
我们说爱自己是爱他人的基础,可是当一个人自责、自我否定、甚至恨自己时,内心难免会痛苦不堪。
此时,便会向外寻求安慰,这种安慰便是咨询师所说的社会支持,这种情况下寻找安慰,想听的其实是一种肯定和支持,这种支持的意思表达最好的方式便是驳斥对方的“各种否定”,帮ta重塑自信。
2.
二十五岁的苏菲,工作三年,月光一族,每个月发了薪水还完花呗,剩下的仅够生活。
周末和几个朋友一起吃饭,吃到一半就开始唏嘘,“我刚刚发了工资,可是好惨,还了花呗,剩下的刚刚够生活,连买条光腿神器都没预算。”
“没事,过一个月就又发工资了。”安安安慰她。
“我比你好一点,这个月工资发的多,还完花呗,勉强可以血拼。”小叶刚说完见安安瞪了她一眼便立马心领神会不再吭声。
“你那算什么呀,我也刚发了工资,可是看看工资信息,信用卡都不够还的,生活基本不能保障。”小军接了一句。
“哈哈——“苏菲突然笑了。
曾有人说,最好的安慰是”看,我比你还惨“这种安慰的话可谓别有一番滋味,不过有人求安慰的确是想听这样的话。
虽然常有人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但是凡事没有绝对,有的安慰也是比较出来的。
爱是给予对方所需要的,安慰人同样如此——说对方想听的。
3.
七岁的男孩子在学校里被大一点的孩子欺负,哭着回到家里告诉妈妈,“高年级的同学推了我一把,手擦破了皮,疼得很——”妈妈拉过他的手看了后生气地责备他, “你怎么这么没用, 我白给你吃那么多——” ,孩子听了后更伤心了。
他原本是想求妈妈安慰,原本是求关爱的却遭了责备更伤心了。
初恋失败的女孩子因为男孩子的移情别恋伤透了心,本想回到家里在父亲那里求一句安慰求一个温暖的拥抱,哪知父亲一句“早给你说那小子花花肠子靠不住你不听,现在知道了吧!”女儿刚刚擦了眼泪因为这一句话又哭了。
例子在生活中不胜枚举,如此的爸爸或者妈妈,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旁观者角度或者说上帝角色,他们更关注的是“你没用”而不是“你受伤了”。
我们在求安慰时会因为对方相反的认知而产生委屈,这种委屈缘于感觉与价值观上的不认同,比如你因受同事排挤而想辞职时,朋友一句“那有什么呀?”你大概就会不想说话了。
对一个人最好的安慰,便是说ta想听的话,给ta需要的宽慰、支持和关心,这种安慰和关心是稳定情绪这把火得以重新出现和延续的“柴火”。
大多数时候我求安慰无非是想听个宽慰、听个鼓励,一句“你很好,才不是ta说的那样”,可是很多时候听到的却是一句“早就告诉过你”,于是,很多安慰最后都是为旧恨添了新伤。
4.
很多人的抑郁或焦虑情绪的产生和持续都是因为没有听到想听的那句安慰和去缓解。
比如“没关系,你很好,是他没眼光”,比如“还有我,我会一直在你身边”,比如“擦完药,妈妈去给你讨回来”等等。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需要也必须体验求助者的内心世界,这种体验求助者内心世界的能力便是罗杰斯所说的共情。
我们求安慰的时候求的也是一种共情以及共情之后心理需求的满足。
只是现实中很多人求安慰的时候,得到的反而是一种失望或者伤害。
曾有人说,只有相同或相似经历的人才可能给予恰好的想要的安慰。可是,相同经历的人毕竟是少数甚至没有,咨询师能够和来访者共情也并不是说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经历,而是能够设身处地的理解来访者。
安慰人也是一样的,设身处地的理解求安慰的那个人,既理解对方的情感和认知,也能理解和表达对方没有表达出来的潜台词。
所有失败的、未遂的安慰都是因为没能听到想听的那句话,试图安慰的人没有做到设身处地的理解,共情,求安慰的人没有得到想要的关注——积极尊重。
365天无戒极限挑战训练营 第48天第1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