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礼焉,路出于陈蔡。陈蔡大夫相与谋曰:“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遂使徒兵距孔子。
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弦歌不衰,乃召子路而问焉,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率修也言非兕虎而修旷野也’吾道非乎,奚为至于此?”
子路愠,作色而对曰:“君子无所困。意者夫子未仁与?人之弗吾信也;言人不信,岂以未仁故也?意者夫子未智与?人之弗吾行也。言人不使通行而困穷者,岂以吾未智也?且由也。昔者闻诸夫子,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今夫子积德怀义,行之久矣,奚居之穷也。”
子曰:“由未之识也,吾语汝,汝以仁者为必信也,则伯夷叔齐,不饿死首阳;汝以智者为必用也,则王子比干,不见剖心;汝以忠者为必报也,则关龙逢不见刑;汝以谏者为必听也,则伍子胥不见杀。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为之者人也,生死者,命也。是以晋重耳之有霸心,生于曹卫,越王勾践之有霸心,生于会稽。言越王之有霸心乃生困于会稽之时也故居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处身而常逸者,则志不广,庸知其终始乎?”
孔子因为自身能力卓越被楚昭王看重,想要委以重任,使得惧怕其受重用的陈蔡大夫发兵,困厄其在陈蔡之间。孔子的这番遭遇,可谓“无妄之灾”,恰可与《周易·无妄》卦的哲理相互印证。
《无妄》卦辞云:“元亨利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此卦强调天道本然之真实无伪,然六三爻辞直言“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揭示即使行为端正,亦可能受外界牵连遭灾。孔子应楚昭王之聘而途经陈蔡,未行偏邪之事,却因陈蔡大夫惧其辅楚危及自身,无辜遭围困绝粮,正是“匪正有眚”的具象化——外在厄运非因自身失德,而是时势错位所致。
卦象震下乾上,象征“动而健”,孔子面对困境的应对与此完美契合:动而不妄,虽身陷囹圄,仍“讲弦歌不衰”,保持精神活动之纯粹,正如《彖传》“动而健,刚中而应”;守正俟命:孔子驳子路时提出“遇不遇者,时也”,呼应《无妄·彖传》“天命不佑,行矣哉”,阐明君子在逆境中当保全德行本体,不为外境易节;深林芝兰之喻,更是对初九爻“无妄往吉”的升华——君子立德本于内在需求,非为外显功利,此即“无妄”本质。
上九爻“无妄行有眚,无攸利”警示强求必损,而孔子“奚居之穷”之问,实则通过历史类比(伯夷、比干等)揭示“无妄之灾”的普遍性。其引勾践、重耳之例,暗合《象传》“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将困境转化为淬炼霸心的契机。这种“处常逸则志不广”的认知,既超越了对“天报福祸”的机械理解,也突破了《无妄》卦静态的命运观,赋予困境以动态的修身意义。
综上,孔子陈蔡之厄不仅是《无妄》卦的生动注脚,更通过“修道立德不改节”的实践,将卦理提升到“知命而不囿于命”的哲学高度。这种在偶然性灾难中坚守必然性德行的态度,正是华夏文明中“天人关系”的终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