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学习笔记,无任何用途)
本来以为会看的很枯燥,不过发现细细的看下去,还真是怪有意思。就是各国的名称,地理位置,国君的名称,真是太让人头大,怎么捋都捋不顺。
春秋最初期,也就是齐桓公称霸以前,是郑、宋、鲁、卫、齐、陈几个国家的大战时期。那会周王朝(中央政权)还没灭亡,东周,周平王在位。这时候的核心是郑国强大了,一时打这个,一时打那个,或者互相联合打,感觉就是一部小孩子打架的历史。
先说郑国自己
郑的始封祖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友,这个周厉王在位时因为专制,压制舆论被人赶下台,由别的诸侯来代做天子,然后再传位回给厉王的儿子,好在政权没丢。友,就是桓公,很能干,感觉到周室已衰,就自己先找了个最安全的地方,济、洛、何、颍四水之间,就是现在的郑州附近,把妻子财物寄存那里,最后周室灭亡,但是他已经站稳脚跟,不过友桓公殉难了。友的儿子武公继位。武公有2个儿子,大的就是庄公,小的叫叔段,同一个母亲武姜,但是武姜不喜欢庄公,偏爱叔段。这里面就有个典故出来了,叫“多行不义必自毙”。说的是,庄公继位后,在母亲武姜的请求下,封叔段京城太叔,就是给了他封底。这个叔段不满足,逐步扩大自己实力,甚至与母亲约好作为内应,攻入郑都。其实这些都在庄公的眼里,但是庄公却纵容母子二人的行为,让他们的罪行加重,便可以一举除掉。这个计划是何等严密,手段何等毒辣,自己的母亲和亲弟弟呀。在庄公大坡叔段后,叔段儿子公孙滑逃到卫国,卫国为了他起兵打郑,这样郑国和卫国打起来了。
再说郑国和卫国打
这个时期郑国的敌人就是卫国和宋国。先说卫国。卫国在郑国东北方,两国相邻,就是现在的安阳、邯郸。两国打过一个来回后,卫国发生内乱,这里的典故是“弑兄篡位”。桓公即公子完被兄弟州吁杀了,州吁自立为卫君。为了立威,耸动了宋国,联合陈、蔡两国去打郑,把郑国的东门围了5天;然后同一年,宋、卫又联合鲁国打郑国,把郑国打败,而且还把郑国的禾子(应该是谷子)给割了回去。就是这样出了2次兵,也没有得到国人的认可。于是乎想办法,这里出现个典故叫石碏(读同却)“大义灭亲”。说的是州吁派他的同党石厚(石碏的儿子)问计于石碏,石碏是个退位大臣,不喜欢州吁,而且曾告诫石厚不要跟州吁一起混。等石厚向自己老父亲问计时,石碏给他们下了个圈套,一面建议他们经过陈国的君主去朝见周王,另一面暗地通知陈国的君主,说这两个人是杀害先君的逆贼,请贵国把他们灭了。结果,陈国君主听了石碏的话,真把州吁和石厚二人杀了。州吁死后,公子晋为君,宣公。
郑国这时候趁着卫国的乱,起兵打卫国的郊野,报了围东门的仇。卫国也借别的国家的兵打郑国,不过没打过,打败。卫国真不是郑国的对手。
再来说郑国和宋国打
宋国再郑国的东面,宋国的再东面鲁国。是郑国先打的宋国,而且还是用王室的军队打的。宋国起兵报复,也没打个怎么样。这时候东面的齐国看郑、卫、宋打的不可开交,变做个和事老让三方结了一次盟。哪知郑国不买账,说是奉周王的命打宋国。这时候鲁国参与进来,说郑国打宋国,你怎么不警告我。结果郑国联合鲁国、齐国一起打宋,打败宋兵,占领宋国地方,不过郑国没要,顺水人情送了给鲁国。此后郑国还老欺负宋国,把宋国蹂躏的喘不过气来。我觉得宋国真冤呀,这都是哪对哪呀。
最后郑国与宋国的争斗告一段落,是因为卫国发生内乱,又是内乱。宋殇公因为总是打仗,在位十年打了11仗,国人受不了,被宋国的太宰华督杀了,迎回了在郑国的质子公子冯为君,是为庄公,两国关系缓和,没再继续打了。好奇怪,都打成这样了,卫国的质子还郑国还安然无恙。
郑国和鲁国的交涉
鲁国也在郑国的东面,而且还不接壤。郑国真是嚣张啊。郑国和鲁国是因为鲁隐公的关系。鲁隐公是什么人呢,孔子所作之《春秋》起鲁隐公元年(前七二二年)。由于《春秋》以鲁国国史为基础而编,故当时的国际大事都是以鲁国纪年来记录的。鲁隐公也因为其纪年年号常被提及而出名了。
鲁隐公其实是摄政,因为太子轨年幼,所有暂时性的做了 国君,不过他也没想过要一直做国君,等太子轨年龄大点再把国君位换给太子。鲁隐公还在当公子的时候,领兵和郑国打仗,结果被俘虏了,被囚禁在尹氏家里,但是这个鲁隐公又办法呀,贿赂李尹家,然后还带着尹家一起逃回了鲁国。鲁隐公继位6年后才与郑国通好。期间,鲁国基本跟谁都不打仗,保持中立。不过也参加了郑国打宋国一仗,还邀请了齐国帮郑国一起打许国(现在的许昌)。打完了齐国想把许都送给鲁国,鲁国不要,转手给了郑国,报答了当初郑国打宋国时,夺取宋邑的好意。
鲁隐公在位十一年,出了个恶人,公子翚(音同灰),先跟鲁隐公说帮鲁隐公去杀了弟弟轨,好让鲁隐公一直做国君,鲁隐公当然不同意。这个公子翚怕公子轨知道后怀恨他,他又跑到公子轨那游说,杀了鲁隐公。结果小人得逞了,还真的让公子轨把鲁隐公杀了。你说鲁隐公可傻啊,这种人还留着。鲁隐公死后,鲁国和郑国结盟修好。
不过后面还有喷血的剧情,当时齐国被北方的北戎侵犯,以郑国为首的诸侯国都帮助齐国打北戎,把戎兵杀的大败。最后齐国为了答谢诸侯好意,准备了粮饷让鲁国分派,鲁国给齐国排在后面分,就这样郑国太子不高兴了,又拉了齐、卫国来打鲁国。鲁国心想,我是帮分发下而已呀,又招来大战,而且还有齐国。这故事也是真搞笑。
郑国和周王干起来了(“中央政府”也打)
郑和周王的故事就更好笑了。周王嫌郑国势力强大,想在中央政府中削弱点郑国的权利,那郑庄公肯定不愿意了,于是生气了。周平王为了安慰郑庄公,否认有这样的事,而且还同意和郑国互换质子,这就把中央政府跟地方政权摆在同一个位置上了。周平王此举算安稳了一段,周平王死后,周桓王继位(春秋里桓也太多了),也想分郑庄公的权。这回庄公不乐意了,派人把周的麦和谷子都割了回来(我也是惊呆了)。两人就撕破脸了呀,互相敷衍了一段时间,周桓公又把郑庄公在中央政府的权全部给夺了,那既然都夺了,那郑庄公就不去朝拜了呀(不朝的意思),周桓公还大怒,召集了蔡、卫、陈等国,御驾亲征去攻打郑国,结果大败,周桓公还被射中了肩头,威严扫地,从这个时候起,中央政权的地位连列国都不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