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多闻数穷⑤,不若守于中⑥。
【注释】
①刍(chu)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比喻天地对万物有用则用,无用则弃的道理。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都平等理性地对待,因不经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长自消,自生自灭,顺其自然。
②犹橐龠(tuoyue):犹,比喻词,“如同”、“好象”的意思。橐龠: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风管,是古代的风箱。静则无风,动则有风。
③屈(gu):竭尽,穷尽。
④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⑤多闻数穷:闻,见闻,知识。老子认为,见多识广,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烦苛,破坏了天道。数:通“速”,是加快的意思。穷:困穷,穷尽到头,无路可行。一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⑥守中:中,通冲,指内心的虚静。守中:守住虚静。
【译文】
天地无私平等,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有用则用,无用则弃。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公平地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自生自灭,寻找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价值。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赏析】
1.刍狗之喻的理解。天地圣人对待万事万物和百姓,犹如对待刍狗一样,用之则礼敬,不用之则远之。联系第51章的几句名言“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表面上看是无情无仁爱之心,实际上是理性地遵循自然之道。从另一个角度,老子还告诫我们,作为圣人: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合起来看就是天地圣人对于万事万物要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功成身退,天地有生有灭,才能减轻天下百姓的负担。
2.橐龠之喻的理解。
橐龠就是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风管,是古代的风箱。静则无风,动则有风。这个地方用它来比喻天地万物都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的结合体,马克思主义讲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这个比喻说明了天地万物的功能,就是运动的,而不是静止的,运动可以使天地万物生生不息,欣欣向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地都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使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繁衍生长。
3.多闻数穷,不如守中的理解。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老子说:“多则惑,少则得。”学习知识,处理问题都并非多多益善,要抓住关键,抓住主要的东西。抓住了主要矛盾就可以达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的境界。这句话体现了道家抓住关键、以少胜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