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章

第 五 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 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直 译 :

天地不仁,(天地不生仁爱之心,);以万物为刍狗;(将万物当成草狗一般;);圣人不仁,(圣人不生仁爱之心,);以百姓为刍狗。(将百姓当成草狗一般。);天地之间,(天与地之间,);其犹橐龠乎!(不正像一个大风箱吗!);虚而不屈,(虽然里面空虚,作用却没有穷尽,);动而愈出。(越是推动它,就越有风从中涌出。);多言数穷,(再多的言说,也有数穷的时候,);不如守中。(还不如把守中道。)。

本章总结

站在天地的角度来看,万物就像风箱中的风,站在圣人的角度来看,百姓也像风箱中的风。虽有实无,虽无似有的东西,不正像草狗一样没有任何价值吗?

虽说没有价值,它却有着无穷无尽的变化,还可以拿来玩转人心。只要肯动,喜欢执著,长期深陷在事相里面,就能显现出貌似实有的奇特效果。

越是吸引人的东西,越能牵动人心。越牵动人心的东西,就越是喜欢抓住不放。越抓住不放,反过来又越影响人心。这就是从无到有的循环规律,也是万物动而愈出的运行特点。

一切动态的原始动力,最初都只是一种思想。由思想演变成行为,由行为转化成事相。再多的事物和现象,都是有运动基数的。就像风箱中的风一样,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始终还是要停止。

所以,有生有灭的事物里面看似有乐趣,殊不知欢乐中夹杂着痛苦,有趣里搀和着无聊。对于许多事情来说,人们都是到了最终察觉到它的灭相时,才会对它深有感触。不管做了多少,从已经消失的结果去看,与未做都没有什么两样。如果说存在区别的话,那就是曾经尝试过某些滋味,似乎从中找到了一种感觉,却又说不清那些滋味和感觉究竟是什么,是否可以拿出来看看。既然拿不出来,就说明它纯属虚构,由心所建。迷人所追求的东西,就是在享受和苦受中交替沉浮,寻找那种昙花一现的感受同时,接受无尽的愁苦。

说穿了,一切现象都只不过是妄心在动,能回味的除了幻有的意识就是言说。尽管言说可能妙趣横生,也令人心潮澎湃,但终究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再滔滔不绝的话语也终将化为过耳清风。既然如此,还不如守住这一念心不动。保持心中平和比什么都重要,比什么都好。

本章虽然用比喻的方式在对道进行介绍,但还是在无意中透露了道是需要安守的这一秘密要诀。于事守住中立态度,于心把守一念清静。而且唯有坚守,才有可能还原道貌,让天地万物与人的本性相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杨矗 一、原文 第五章天道非“人道”(题目为学而观复所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
    学而观复阅读 5,272评论 2 3
  • «道德经»第五章 明道须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
    艾润芝阅读 565评论 0 1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上文第四章我们说到,道造化万物是一个循环的生死周期运动,道不仅创生万物,还会摧毁万物。本...
    经世学会阅读 1,474评论 0 2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
    大头娃娃_3b9f阅读 999评论 0 1
  • 寂静的夜,没有阳光。黑暗的一片,只有青蛙的叫声和虫鸣。 寂静的夜,没有白天的喧嚣,只有一片宁静。 寂静的夜,只有一...
    吴艳伟阅读 10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