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一个话题很有意思。“说的太对了,我娃现在才五岁多,就已经对很多东西不感兴趣了。我们从一岁半就开始坐飞机带出去长途旅行了,四年时间去过太多地方了。国内知名的动物园,长隆红山等都去过好几次了,环球影城迪士尼也都去过了。周末也都去各种游乐场,天气特别热特别冷也都会幼儿园请假带去室内游乐场玩。家里玩具特别多,基本她想要的都会买回来。我娃现在总说幼儿园没意思,在家玩没意思,一说上学就不想去,买回来的玩具也都看两眼就不想玩了。我就觉得太早让她感受过什么都不缺的生活真的不是好事情。”
“这就是俗话说的心玩野了,很难再被枯燥的事情束缚住,例如学习,例如训练,但凡出成绩的东西,哪怕聪明绝顶的天才,也需要孤独的寂寞的钻研,要能吃苦,这个苦不是没苦硬吃的苦,而是有决心有毅力耐得住寂寞和孤独的苦。太容易得到一切,没有经历过争取和努力,怎么会领悟到坚持这个东西。说句大白话,如果要遵守社会的规则,从平凡人中脱颖而出,就要接受社会的审判和束缚。”“我觉得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人民也基本都丰衣足食,反而是从小开始筛选精英的好时候了。骨子里自律/有天赋的小孩不会因为刷抖音/需求很容易被满足而长坏,其他普通的小孩反正大家都一辈子是普通人,趁着快乐还容易满足的时候抓紧快乐吧”“不会,因为我就是她说的那个过早接触,小时候我爸妈的观念是多看世界多找兴趣,滑雪打球旅游看极光这些我小时候都体验过了,所以对世界充满热爱和好奇。可能还是看父母怎么引导吧”“我朋友的教育理念是,从小孩子该满足的都要满足,这样以后才不会见什么都想要。例如零食,都吃了,孩子以后就不会馋零食。我有点认同,又有点不认同。但我也无法解释我为什么不认同”“我们上幼儿园暑假班了,现在我平时不带他去商场玩,但是周末两天宅家真的很难受,他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我也会心软带他去。。去了儿童乐园还得想办法给他找个玩伴,不然半个小时不到就觉得无聊了,我看小区里面那些从来不带出去花钱玩的小孩比我们好带很多。。别人在小区里面公园里面都玩得开心,没有玩伴就自己玩,我们完全不行,没有玩伴就喊无聊。。。我都要被折磨疯了,到放学时间我就开始焦虑。”“因为习惯了消费型快乐,不是输出型快乐,物质
欲拔的太高了,大脑的兴奋阙值被喂的惰性了,失去创造性,无法自主生产多巴胺,只能靠投喂消费型的类似奶头乐那种来刺激多巴胺的产生,也可以说是资本驯化的结果,也叫富人病。这种久而久之容易抑郁,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中学生得抑郁症的。想要改变,你得培养孩子一些创造性爱好,让他渐渐适应枯燥、并在无聊中迸发出创造力。”
“我之前刷到说不要太拉高小孩子开心阈值,经常 出去玩、吃好吃的,她的开心阈值被拉的很高以后就很难接受无聊的生活”我们家孩子也是这个情况,我信奉早教要多刺激建立突触,多满足,免得长大因匮乏报复性满足,而且信奉高质量陪伴,她现在是很聪明,但是也是这种情况。在家高质量陪伴,小区里五万平的公园玩腻了,普通的游乐场也玩腻了,一般都要去商场电玩城这些,各种花钱如流水。从小家里的玩具大型设施堆满了,现在也是不愿意去幼儿园。我姨说他们村里的孩子为什么没有一个不愿意去幼儿园,都很开心,我觉得就是原帖说的这回事。我现在也让孩子上暑假班,放学了我就焦虑,带她游泳体能班或者商场吃吃喝喝玩玩,花钱不算大人还累。小区公园里看到啥都不想玩。家里老人就是说玩荒心了,一段时间不出去玩,天天去小区公园也行。好奇怎么把握尺度才是对的
其实很多父母都会有类似的“自我觉察”,这本身就已经是在调整的开始了,不用太苛责自己~ 咱们可以拆开来聊聊:
先说说“不能忍受孩子无聊,一有需求就想满足”
这种心态背后,其实藏着对“合格父母”的过度焦虑——好像孩子一无聊、一不开心,就是自己没做好。但其实,“无聊”是孩子的成长必修课:他们在无聊中才会琢磨“怎么自己找乐子”,比如把积木摆成火车,把床单当成山洞,这些都是创造力的萌芽。
试着从“立刻救场”退一步:当孩子说“无聊”时,别急着给方案,先问一句“那你想试试自己找点什么玩吗?” 刚开始她可能会哭闹,但多试几次,你会发现她慢慢能自己跟自己“玩起来”。你也可以偷偷观察,说不定会发现她的小创意呢~
再说说“自己接受不了重复,总想去新鲜地方”
你期待孩子多接触户外、博物馆,这份心特别好,但“重复”本身对孩子其实很重要。比如他们可能会反复看同一本绘本、在公园同一块沙地里挖半天——这不是腻,而是他们在重复中加深理解、建立掌控感。
或许可以和孩子约定一个“节奏”:比如每周固定1天去“新鲜地方”,另外1-2天就在小区公园或家里“重复玩耍”。你也可以试着在重复中找新乐趣,比如跟孩子比赛“今天能不能发现公园和昨天不一样的地方”(一片新落叶、一只小鸟),慢慢可能会发现,重复里也藏着新鲜感~
关于和孩子爸爸的差异
你们其实刚好能互补呀:爸爸能“忍受拒绝孩子”,这正是你可以借鉴的点;你重视的户外、博物馆,也能平衡爸爸偏爱的商场娱乐。不用追求完全一致,关键是让孩子感受到“不是所有需求都能立刻满足”,比如爸爸拒绝时,你可以温和地帮孩子理解“这个现在不能买,我们可以下次再商量”,慢慢孩子会适应“等待”和“规则”。
其实改起来不用急,就从很小的事开始试:比如今天孩子要吃零食,试着说“我们吃完饭再吃,妈妈陪你等”;她在公园说“没意思”,试着说“妈妈再陪你坐5分钟,看看会不会有新发现”。每一次小小的“延迟满足”和“接受无聊”,对你们俩都是一次成长~ 你已经在关注这些了,就比很多人都做得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