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新国家美术馆|包豪斯大师的作品

以下图片来自新浪微博博主“译艺的意义”(文字:密斯Long)

格奥尔格·穆赫的“有网格形状的小画”,1917


格奥尔格·穆赫“三和弦”,1919/1920


格奥尔格·穆赫“中央有网格的画”,1919




希尔玛·克林特“系列VIII”,1920




莱昂内尔·费宁格“Teltow II”,1921


莱昂内尔·费宁格“Niedergrunstedt的教堂”,1919


瓦西里·康定斯基“号角形状”,1924


保罗·克利“建筑”,1923


保罗·克利“起航”,1927


保罗·克利“走过的宫殿”,1928


奥斯卡·施莱默“裸体的女人和闯入者”,1925


奥斯卡·施莱默“穿白衣的少年”,1930


奥斯卡·施莱默“浮雕 JG I”,1919/1921


默霍利·纳吉“ Z VIII”,1924


奥斯卡·施莱默“异形”,1923


威利·鲍麦斯特“女人”,1930


威利·鲍麦斯特“有黑色的三个人形”,1920


威利·鲍麦斯特“有粉红色和蓝色的两个人形。墙画”,1920


威利·鲍麦斯特“有条纹的人形”,1920


汉斯·阿普“具象木块叠搭”,1916/1923






~~~~~~~~~~~~~~~~~~~

知识链接:包豪斯
德绍的包豪斯学院


包豪斯是始建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所德国建筑设计类学校。

世界上没有哪一所大学有着包豪斯大学如此声名显赫(在建筑领域)和曲折的历史。1919年,毕业于慕尼黑工学院的格罗皮乌斯和一群杰出的艺术家、设计师、工匠接管了建于1860年的萨克森美术学校,开启了反对传统、推行现代艺术设计理念的时代。

格罗皮乌斯积极提倡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包豪斯自建校之初就秉持着激进的抛弃传统的艺术理念,学院派艺术家和保守的政治家对这个新生的艺术流派大多表示反感。

由于各种原因,1925年,位于魏玛的包豪斯设计学院迁往德绍。德绍时期,是包豪斯的全盛时期。1931年,包豪斯学院迁往柏林,这一时期,米斯任校长,包豪斯的重点转向建筑教育,不久就受到法西斯的迫害,学校彻底关闭。

二战后的1946年,魏玛的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专业重新复课。1950年,东德时期的这所魏玛艺术院校根据当时的时代需要进行专业转型,以适应工业化为导向的发展战略。两德统一后的1995到96年间被德国政府重新复名为包豪斯,成为著名的公立综合设计类大学。

知识链接:柏林新国家美术馆


柏林新国家美术馆

柏林新国家美术馆是包豪斯设计学院最后一任校长密斯·凡·德罗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为西柏林设计的一座钢结构建筑。

该建筑是一座两层的正方形建筑,一层地面,一层地下。地面大厅四周是玻璃幕墙,展馆地上面积为50.4×50.4m,上面是钢制的平屋顶,屋顶边长64.8x64.8m。

这座建筑充分体现了密斯less is more的设计理念:钢、水泥和玻璃构成的建筑内部两层承载着现代绘画作品的展示功能,而简约大气的外观则成为了柏林现代建筑的代表。

谢谢关注!转发请注明出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