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从小认为自己与众不同。
比如,幼儿园时期,当我在心里念着:“我会飞,我能飞……”,从一米高的水泥台跳下时,我确信自己在空中达到了1秒或者0.1秒的滞空停留。再比如,我在伞包一体式书包上市的三个月前的一个晚上,就梦到了这种设计,而且,梦中图案与与报纸上刊登的分毫不差。
我能一遍记住11位的手机号码,能写出满分的作文,能够接出演员的下一句台词……跑操时天空划过的形状奇特的流星也只有我一个人看到了,甚至因此摔倒后的伤口都愈合得比别人更快一些……
这所有的一切,都让我相信我是不一样的,我是被上天格外眷顾的那一个。
在同学开始因为近视佩戴眼镜时,我瞧着字迹清晰的黑板,甚至认为我即使每天凑在电视前看电视都不会有一天会近视。因为我是不一样的。
当然,这个想法很快随着我小学毕业离开教室第一排座位就破碎了。
但是,我仍然相信我是不一样的。
我比我的同龄人都聪明,我不用花额外的时间,就可以轻松地把成绩排名维持在年级前十,我拿过所有校内竞赛的奖项,我是学校奥数班的成员之一,我一路念的都是最好的学校的最优班级……
这样的我是骄傲的,是意气风发的。每当我回忆起这段时光,看到的都是一个头颅高高扬着、笑容张扬明媚的小姑娘,生活的奖励好像都被推倒了她的跟前,她抬抬手就够得着想要的。
我中考时考到了市里最好的高中,那一年,它在我们那个小县城的录取名额只有两个,我是其中之一,这一点更让我确信自己天赋出众。即便我的班级里汇聚了市中考状元、区中考状元、县中考状元……我的成绩只能算垫底,我也坚信这中间的差距来自于教育资源的参差不齐,而以我的天赋,很快就能跑到他们前头。
第一次考试过后,我拿到了一个自上学以来最烂的成绩排名——班级第32名,年级第256名。我从讲台上拿到成绩单,一路面红耳赤地走到座位上,脑子里全是考试结束同学和父母问起情况时我表现出的胸有成竹的样子,与眼前的成绩对比,同学会怎样嘲笑我?爸妈又该怎样失望?
我第一次感觉到拿着成绩单给父母签字是一种极为羞耻和难过的事。
面对我的失落与难堪,我的父母、朋友甚至我自己给我的第一次成绩折戟分析出了很多原因和可能——不适应,粗心,答题格式不正确……
但是,没有一个是为什么我觉得满意的答卷成绩在同学间只能排到中等的根本原因。
我们都认为这只是一个突然的跟头,翻过这个跟头,我能从中吸取教训,更努力、用心,我下次就能考好,我未来还是一片坦途。
但是,当这样的情况延续了第二次、第三次……一年,两年,无论我怎么用功,怎么努力把握课堂都没有改变,跟周围人相比,我越来越多地发现自己性格上的不足和缺点时,一个认识渐渐地沉入我的心底——
我,不那么聪明,资质也只是一般。
接受这个认识是一个很难的过程,自尊心、曾经积累的骄傲都要随着这个过程重塑或者崩塌。内里思想上的认识转变紧紧牵动着外在的改变,当认识到我智商只是普通,资质一般时,我开始有意识地收敛自己的行为,就是比别人先迈了一步都担心这是不是一次‘普通人’的逾距。
我整个人开始像隐入云幕后的星点一般,逐渐沉寂。
二
当我发现自己并没有什么闪光点可以傲然于众人时,融于集体、在集体中寻找认同感成了我的迫切需要,而且,我很快发现自我调侃甚至自黑是这条路的通行证。
大学时,我遇到了很多‘普通’的姑娘——减肥时断时续所以身材一直有些丰腴的;因为丢三落四记性差连续丢掉几份工作的;拖延症晚期永远被催着交作业的……
我们一群普通姑娘,坐在一起,坦坦荡荡地把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拿出来娱人娱己,在大家的笑声中,佯装生气地警告对方:“这是人家的缺点,告诉你,下次不许拿这个取笑我!”
16岁以前的我一定想不到有一天我会无视心中的不甘在众人面前说出自己就是智商一般高考都有运气加成的话。
这样的话一旦说出口,后来会越来越容易,听众也逾多,开始成了我的一个标签。朋友谈论起我的糗事时,归结原因首先会想到我亲口说出的“因为资质普通”。班里组织数独竞赛,即便这是我的特长之一,但是我的申请在第一轮就被刷下,因为大家对我的印象统统停留在“智商一般,不适于脑力竞赛。”
更可怕的是,我自己都开始把这个当做我事情完成不好的唯一原因,并以此为理由,拒绝在任务里多付出努力——资质不行,努力也比不过别人。
当我从“泯然于众人”沦落到“在众人中垫底”时,我终于意识到自己干了一件多么蠢的事。坦然面对自己的不足通常是卧薪尝胆、厚积薄发的前奏,但是,经常把不足拎出来挂在嘴边的我们却是在这种次数的叠加中逐渐接受了这种不足却放弃了改变。
这种不足成为了我们破罐子破摔的借口。所以,四年过去了,嚷嚷着减肥的姑娘仍然停留在说说的层面,丢三落四记性差的姑娘现在又处于待业状态,拖延症晚期的姑娘直到答辩前一个小时还在准备PPT……
但,其实,想减肥的姑娘只是缺少一点坚持跑步的毅力,丢三落四的姑娘急需的不是一份新工作而是一点规划和认真,拖延症晚期的姑娘明明只要克服掉任务刚开始时的枯燥就可以提前完成任务……而对于智商普通、资质一般的我,丰富自己的知识储藏、慢慢培养好的习惯完全可以弥补这个短板。
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难能可贵,但是,更重要的是想办法弥补自己的不足。可惜,我们中的大多数都只停留在了前一步,然后在过度的坦诚中逐渐麻木并接受了自己的短板设定,把它们当成了一种合理的‘共生’,却忘记了去改变它、摆脱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