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新年到,春节,一直是人们心中有着特殊地位,无法替代的节日。
春节,作为放假时间最长的节日,有的人选择去旅游,有的人选择去学习充实自己,但是大多数人都会加入春运返乡的热潮中,回到家里与家人一起,好好放松,享受难得的团聚。
而那些小村镇,也因有了这在外游子的归来,而显得生机勃勃,热闹异常。
但不知何时起,有人开始抱怨,现在的过年已经没有了之前的年味了,不似从前那般郑重和好玩了。
或许科技与时代的发展,年味的缺失是最终的走向,但,毋庸置疑的是,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春节,依然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最具仪式感的节日。
过年闲暇之际,在这里记录下家乡的年味。
我的家乡——碣石。
不是那个“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碣石,只是广东省南部的一个沿海小镇。
碣石镇,古称“石桥盐场”、“碣石卫”,汕尾市四大名镇之一,比邻香港,辖区面积120平方公里,比不上北上广深的热闹繁华,也没有江浙杭厦的清新文艺。但这座小城里,有青山巍峨的壮阔,也有大海无边的波澜,既有原汁原味的老房子,也有车水马龙的都市感,有其独特的魅力。
说起过年,最忙的应该是家里的妇人了,从12月中旬开始,就开始忙着准备过年需要的东西了。
年25,就开始做过年的年糕,俗称“甜粿”——独具特色的直径可达一米的年糕。
记得每次做甜粿,家里的大人一大早就起来准备了,糯米、黑糖,还有其他的什么面粉,忙活一上午,最后把和好的一大盆的放到一个大灶大锅里蒸。
小时候家里每年都要做几十斤,分成几锅蒸蒸上一下午,出炉的时候,整个房子都氤氲着热气,飘着淡淡的甜味。
把一大块的年糕切成小片,不论是蘸着白糖吃还是裹上蛋液,放到锅里炸至两面金黄,都是美味。
年27开始做另一种年糕'——糍肉龟。因为这种粿印上龟甲印,做出来形状也像乌龟,便有了这谐音的叫法,有延年益寿、吉祥如意的寓意。
这个制作工序比上面那种还要复杂。在开始做之前,就要提前准备好包在里面的馅料——白糖、黑芝麻、炒熟的碎花生,有的人家里也会包上碾碎的绿豆沙。
一大早,把糯米粉和煮好的黑糖和好,蒸熟,再混入生糯米粉慢慢揉搓,稍微冷却后,开始像包包子一样,开始用手捻出一块,包上之前准备好的馅料,再封口,等到差不多一盘后,放到大锅中再蒸上20分钟,热腾腾的年糕就出炉了。
记得小时候每次做这个,家里都很热闹,因为工序复杂,亲戚邻里都会过来帮忙,有人和面,有人包年糕,妇人们聚在一起家长里短好不热闹。
而我们这些小孩子,就穿梭在其中,趁大人不注意抓一把馅料放进嘴里,或者混在其中,偷偷做出造型各异的年糕放到锅里,蒸出来后各自认领自己做的各种奇形怪状。
年28开始做一种碣石特色小吃——俗称“菜头丸”。
一种用白萝卜和薯粉和花生做的简单的小吃,但是味道简直不要太好吃!
有人说,人最深刻的记忆,往往是跟味道联结在一起的。在外面一年,如果说最想念家里的味道的话,那一定是菜头丸。
每年我妈都会先在菜市场里几番问价,以最优的价格买回来四五十斤白萝卜。那天一大早就叫醒我们,有的人削皮,有的人切碎,最后还要把萝卜尽量脱干水,加上薯粉和花生,捏成丸子,最后放到锅里蒸20分钟就好了。冒着一股热气的白萝卜的味道,等到放冷之后就可以去锅里炸了,放入酱油和耗油,炸的外焦里嫩,再蘸点辣椒酱,那味道,真的吃了20多年还不腻。
年29就开始贴春联了,我们家的春联都是叫邻居的一个伯伯写的,我爸买好纸,大伯就拿出它的笔墨开始挥毫,不一会儿,一副寓意吉祥的春联就写好了。旧的春联已经在大扫除的时候撕掉了,贴好春联,放眼望去,一片红火火的颜色,过年气氛浓郁。
大年30 ,反倒是比较清闲的一天,年夜饭的东西大多之前就准备好了。小时候,大年30一大早,就是我们这些小孩一个个的排队去洗澡,换上过年买的新衣服,打扮漂亮。到了中午,就拿着准备好的食物坐着我爸的车去老家祭祖拜祖先。小时候家里每个小孩都争着要和我爸一起去,因为一路上可以回到农村老家,看到青山绿水黄牛的很新奇,更重要的是可以收新年红包。
祭完祖回到家差不多下午三点钟,就开始张罗着准备吃年夜饭了。小孩子往往等不及吃完饭,这时候就开始要压岁钱了,爸妈一边是吐槽每年都不能等到吃完饭才发,一边是掏出几个事先包好的红包一个个发过去,当然祝福语和感谢是没有的,接到红包我们就马上拆开,在最开始的喜悦过后,就会开始比价“为什么哥哥那么多钱?为什么我这么少”云云,在一片嘈杂声中,丰盛的饭菜慢慢上了桌。
年夜饭是一年里吃得最早的一顿晚饭,往往3点半4点就开始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热气腾腾的吃着一桌子的大鱼大肉,就算有人先吃完了也不能离开饭桌,一定要一家人齐齐整整一起结束。小时候常常觉得每年的年夜饭都是差不多的菜,都吃腻了央求爸妈换个菜式,慢慢长大才发现,这就是专属的年味啊,那种刻在味道里的仪式感,是你一闻到,心头就弥漫起的融融暖气及记忆里团圆的模样。
吃完年夜饭做完家务,6点钟就完全闲下来了,似乎我们家都没有看春晚的习惯。
小时候是一吃完饭,就攥着钱跑出去买各种零食和玩具了,后面大一点了就约上邻居或是朋友,打扮得美美的出去走街,明明是刚吃完年夜饭,转眼又叫了奶茶、甜点、烧烤·······
在碣石,过年期间,走三步就可以见到一个烧烤摊,五步就见到一个奶茶店,交通两步一堵,大大小小的小吃摊,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挤满了好看的小哥哥小姐姐。碣石的人,就是会赚也敢花,提倡及时行乐,所以过年好不热闹。
到了晚上快11点的时候,就开始家家户户大门紧闭,准备放开门炮了。这也算碣石的一个年俗之一,在大年三十晚紧闭家门,待快接近零点之时,打开家门,扔出去一串长长的开门炮,象征着新的一年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在鞭炮噼里啪啦的火星和红纸中,扬起的满街的浓烟,配上天上骤然炸开的璀璨的烟花,新的一年,在这一刻,真的到了。
年初一是最最清闲的日子,因为习俗规定,大年初一中午十二点前不能做家务,不能扫地,地上不能沾水,所以我们都可以理所当然的睡到下午。不同于三十晚上的大鱼大肉,初一早的饭菜全是素菜,新年的第一顿要吃斋。
初一早的斋菜,每年都是那几样——煎豆腐、菜头丸、腐竹菠菜汤、菜圃,都是很简单的菜,但是就着这简单的菜,就是莫名的很好吃,每年都吃不腻。
初二走亲戚。
初三初四神落天。
对于一个有着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佛道两教合一的历史名胜古迹——玄武山元山寺来说,在这种的日子里,不隆重是不可能的。
俗传诸神在前年十二月二十四上天述职后,在这一日又回到人世,所以大年初三下午开始,碣石人潮涌涌,涌向玄武山,不止碣石,汕尾甚至潮汕地区的人都会慕名至此,静候初四清晨第一时辰北帝及诸神落天,并求新年的第一签。
无数善男信女汇聚于此,怀着对未来的期待期许,以最虔诚的心,求一年的平安顺遂、健康喜乐,玄武山香火鼎盛、盛况空前。
初五年关开,跟年初一一样,也是不能干活,要吃斋菜,那时候就感觉年似乎已经过完了。
到了初九,年就算真的过完了。
一年一次的春节热潮渐渐淡去,小镇也渐渐恢复了以往的生活。人们很快打点行装,开始陆陆续续的,大包小包的,启程去往远方,投身大城市的喧嚣当中。
但是我们并不迷失,因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归属感,那种与土地、味道、甚至草木都紧密联结的牵绊,是在迅捷发展的时代里无法抹去的,甚至随着年岁的增长,显得更加深厚和有味。
春节,小镇以热情而朴实的姿态迎接归乡的我们,一如往昔的模样,那是深刻在记忆中无法抹去的印记,也是小镇特有的温暖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