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人生是一次痛苦的旅程,还是一次快乐的旅程?有人说,我们从出生到死亡,痛苦就一直包围着我们,主张痛苦的人永远与快乐擦肩而过。
我想起一个故事。
从前,有位女士觉得自己的人生悲惨、沉重。她终于忍受不住了,跑到一座山顶上,想跳下去了结自己的生命。
一位守山的老人听到了她的哭诉,走过来对她说:“我们来比比看谁的生活更悲惨。”
这位女士说:“我从小没有母亲,父亲从不管我。我也没有进入理想的院校,仅仅读了一个中专,现在连一个工作都没有。男朋友和我分手了。现在我无依无靠,租的房子也到期了……你说我悲慘不悲惨?”
守山老人听了哈哈大笑起来:“年轻人,你有着让人羡慕的幸福人生呀!”
这位女士很气愤,老人到这个节骨眼还拿自己开玩笑。
老人接着说:“你从小没有母亲,我都不知道谁是我的父母。你没有考上大学,我幼儿园都没有读过。你和男朋友分手了,我都要死掉了,可我一直都是单身。你还有钱租房子,我只能住在山洞里……你说,我们两个到底谁更悲惨?"
这位女士很惊讶地说:“真没有想到还有比我更悲惨的人存在,如果我是你那样还不如死了算了。”
老人又笑了:“如果人们都有着和你相同的想法,人类早就死光了!”
这位女士不解地问:“你有着这么悲惨的遭遇,为什么还那么开心呢?”
“因为还有人比我更加悲惨。因为我还活着。”
听完这个故事, 有点感慨。就如那位老人说的,还有很多比自己更悲惨的人,所以你应该庆幸,何必认为已经走投无路呢?
其实我不太赞同守山大爷的观点。
悲惨这个东西到了一定的阈值就足以压垮一个人了。一个人,表面上的轻松可能是伪装出来的。不论他有多坚强,在重压之下,都是不堪一击。假设存在一个比你更悲惨的人,他没有崩溃的原因可能是他的承受的阈值还没有达到,而你的阈值已经达到了,所以说你比他更先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
我一般认为这个阈值是由每个人的心理素质来决定的。心理素质越好的人,阈值越高,反之就越低。
正因为每个人的阈值存在差异。所以不能强求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是一样的。正因为站的角度不同,所以你无权评判他人的对错。就像有些让年轻人最反感的专家一样,为什么年轻人会反感专家呢?就是因为专家部没有站在年轻人的角度来换位思考。这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那么,达到悲惨的阈值,就任由自己去自杀吗?
守山大爷的观点我虽然不同意,但是这个想自杀的女士,她难道不需要再做出一些其他的努力来改变这种悲惨的境界吗?难道就只剩下自杀一条路可以走吗?难道就不能提升自己的阈值吗?难道就不能想办法自洽吗?难道阈值低就是有个性?真的要眼睁睁地看着阈值低给自己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吗?
只有接受自己的人,才能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充分的发展,进而完成自身的自洽,获得阈值的提高。如果发现自己的悲惨已经冲破了阈值。不妨先与自己和解,这才是有效的途径。人具有相当的自主性,这是人与动物的主要差别。因此被动地受外因左右,是不可取的。如果遇到悲惨的阈值的时候,首先要想办法先冷静下来;必须先冷静,不然做什么都没有用;冷静后在思考,自己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要主动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不利的局面。
发现自己确实存在缺点之后,努力纠正就行了,不必过分自我憎恶,否则会使自己陷入自我否定的漩涡中,事情会变的更糟。毕竟,人是为自己而活的,要想提高自身的阈值,就不要在意别人泼冷水,更不要自己给自己泼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