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中了董老师的毒了,手机下载某音,别的直播间都不看就看某选,别的老师随随便便瞟一眼,就是喜欢看董老师。可惜董老师开课的时候不是我自己有课,就是我要忙着备课,总是看不全。这样也好,那些每次重复的话就不用都听到。是呀卖来卖去就这些东西的,你让他每次都编新词儿的,也挺难为的。董老师的故事和TVB的警探剧有很大的相似点,就是都是讲自己周围的人,特别是家人。
那天董老师讲读书,猫妈听了觉得挺有道理的,他说:
真的有人会把这些经典的话抄录下来哦。这还不够,还有人很用心地把历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都找了出来:
读世界名著,可以培养人的共情能力,这句话一点都不错,这也是我鼓励同学们多读名著的原因。有的低年级孩子不愿意读有苦难的小说,讨厌小说中的人物悲惨的命运,家长呢也就顺着孩子。那我们是不是应该想一下,青少年名著里为什么总是要提到很多家庭的问题呢?这些家庭的问题有:
单亲家庭,可能是父母离异,也可能是一方去世,甚至于还有父母双亡的;
家庭矛盾,孩子不能听从父母,而父母也不能理解孩子,甚至还有出走的;
孩子有心理疾病,比如ADHD;
家长有情绪问题,比如酗酒;
另外还有贫穷、身体上的疾病、
情感上的创伤,比如好友的背叛,种族歧视、性别歧视、残疾歧视
......
同学们似乎都见不得这些,看到了都会排斥、唾弃,甚至反抗。
但是我们所处的社会又是如何的呢?你有双全的父母,温柔友善地对待你,兄友弟恭,姐妹情深,身体健康,家庭富足,学校成绩优秀,人缘好,工作顺利、升职迅速,毫无压力......
人生道路是如此地平坦和宽广?
或者家长们会说,小孩子不应该看到过多悲苦的一面,就应该积极向上,充满阳光。那些小说没有说我们不应该积极向上啊,相反的是,小说中的人物即使面对了上述种种的挫折,仍然保持了一颗善良的心,乐观豁达,助人为乐,坚韧不拔......这些精神不正是我们家长们希望孩子们拥有的吗?
小说不是为了让你去看别人受苦,而是让你知道受了苦难之后应该如何面对。
**************************************
很多孩子读书不思考,流于表面,所以没法看到主人公面对苦难时的态度和与苦难抗争的精神,所以他们不喜欢吃苦的故事,不喜欢主人公的各种悲惨的境遇。
这些孩子在长大了之后仍然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所以遇到问题还是很难对应。
最近看了很多家长都非常喜欢的《喝下月亮的女孩》(The Girl Who Drank the Moon),读了之后才发现家长们追捧的原因: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共鸣,会发现很多事情其实就发生在我们周围。
比如有人会悲伤,而且会一直沉浸下去无法自拔,终究陷入自己感情的泥潭;
比如有的人张嘴闭嘴就是喜欢杠别人,就是想让别人不舒服不快乐,你说什么做什么发什么帖子,她总能怼得你难受;
比如有的人有痛苦的过往,就不愿提起,巴不得完全忘记;
这些人物在这本小说中都有,而且正反的对应面也都有,告诉你错误的做法产生的后果,正确的做法产生的后果。
这里举个非常有趣的例子,就拿那些“喜欢让别人难受的人”来说吧,按照小说的说法,有个坏女巫,她是靠别人的悲伤来积聚能量的和维持生命的,别人越悲伤她的本领就越高,如果别人都高高兴兴的,她连命都没有了。所以她做尽坏事就是为了保存自己的能力。对待这种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悲伤,不让她再有获得力量的机会。
刚读完这本书,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我在朋友圈里发了一组猫猫头烧烤的照片,我因为不会做饭,总觉得比较欠缺,现在看到儿子可以为我做饭了,老母亲一时高兴,就发了个朋友圈炫耀。于是有个“朋友”就跳出来说:“小心只留壳给你们”。人家可能是开玩笑,也可能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小气鬼,或者就是为了说你两句,让你心里有个结。
按照猫妈的脾气的,是一定要骂回去的:“这是不是你平时的生活体验啊?”不过我没有,因为这种回答就是让对方知道我生气了。对待“吃悲伤的坏女巫”的做法就是不能生气哦。
*************************************
猫妈在介绍这本书的时候提到过有一点点欠缺的地方,就是信息量太大,几乎每个人物都可圈可点,拿出来说一大段,主题也不少。这样的话反而让人无从入手,除非你像猫妈这样完完整整地写一篇洋洋洒洒的书评。
于是乎,到最后,你只能说“这本书好好哦”。
很多孩子读书也是这个问题,因为不思考,就没法归纳总结。
猫妈教孩子们读故事,一定要他们思考故事的主题,因为这是阅读的主要目的。阅读可以提高词汇,阅读可以提高写作,阅读可以提高鉴赏能力,这些都没有错,猫妈也在课堂上会教,但是阅读最终的目的是带给人思考的结果。
所以我们不要谈读世界名著,读历史传记,读名人传记,读哲学经典,只要没有思考,你连儿童故事书都走不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