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不做某件事,要么是不想做(没动机),要么是不会做(没能力),要么就是忘了做(没触发),我们看福格模型是怎么解决这个的。
福格(Fogg)行为模型:B=MAT,是行为发生的一个公式。行为behaviour=动力motivation+能力ability+触发器trigger,要发生一个行为,需要三者同时满足。 流行的促进行为方法是提高动力,比如打鸡血,比如用更根本的方法激发出内在动力。但除了M之外,也可以从另外两个方面着手。 A能力,有没有相关的知识,有没有相关的技能,有没有时间,有没有钱去做这些事?一个方法是:降低难度和要求。比如:每天只花几分钟时间读一小段书,这样就保证了A是足够的。 T触发器,保证每天有个触发器,比如,在沙发上放一本书,书是敞开着的,而且就是打开到上次看到的地方的。这样,当躺到沙发上的时候,就很容易触发行动了。
看下这张图,纵坐标为动机,下方是低的动机,上方是高的动机,横坐标为能力,左边需要的能力高,右边需要的能力低。大家注意一下,这个横坐标左边代表着困难,和我们通常往右越大的习惯相反。 图中的这条曲线叫行为成功曲线,曲线和曲线上方是行为成功区,在这块区域里触发是有效的;曲线下方就是行为失败区,这个区域里触发是无效的。
一个行为的开始,有很多偶然因素,比如好奇宝宝会涉猎各种新鲜有趣的事物。而要将这个行为进一步养成习惯,关键在于持续去做。 福格(Fogg)行为模型提出,要发生行为,需要三者同时满足。那么一旦其中的某个环节无法满足,就有可能无法产生行动。养成持续的习惯,除了提高动力M以外,还可以通过提高自己的能力A,和建立起一个好用的触发器T。这样,就可以让养成习惯更加容易。
小结:我们在自己做事或让别人按照你的要求行动时,应该首先分析有没有动机,然后再考虑怎样让这件事情简易化,让自己或别人更容易去完成,最后再通过合适的方式去提醒触发。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年初,我家一年级的小豆包准备放小学阶段的第一个寒假。我和先生商量,要让孩子在寒假里温故知新,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而不是“疯玩”。
首先,分析动力。孩子在刚刚结束的期末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获得学校和老师的表扬,尝到了努力学习得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此时,他的感觉是快乐的,对未来持续学习是有期待的,也有一定的归属感,动力比较足。
第二步,简化动作。寒假里学什么?怎么学?我们先规划了寒假里的总学习任务:每天背古诗、练字、读课外书(并写一篇读后感)、完成学校布置的寒假作业,坚持运动,完成两张手抄报,坚持运动,学会做1-2道菜,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为了降低完成任务,我们把任务分解到每一天,制定了一份详细的寒假计划,这里截取其中一部分:
第三步,建立触发器。我们把这份寒假生活计划表打印出来,张贴在孩子的房门,每日画星星来登记实际完成的情况。有一天他贪玩,漏做了寒假乐园这项作业。第二天,我们要求他补做。有了这样一次经历之后,每天他都会自己去查阅每一项计划的执行情况。
寒假最后一天,我们总结了“寒假我做了什么”,孩子体会到日积月累带来的成果,非常有成就。
【A2-以后我怎么用】 接下来,我给自己设定目标:在3月底前完成为期三周的拆书帮RIA联合训练营教练工作。
运用福格(Fogg)行为模型,我制定了以下行动步骤:
首先,提高动力。当我的孩子很骄傲地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妈妈是二级拆书家时,我的动力是足足的。而仅仅是自己会拆书是不够的,热爱学习的人是可以释放自己的能力,帮助更多人掌握拆书法,从而促动他把书中知识拆为己用。俗话说,教学相长。在做教练点评学员作业的时候,也是一次很好的复盘,我也可以从学员作业获取知识、拓宽思路,提升自己。
其次,降低行动难度。这次联合训练营有组织、有督导,总舵还很贴心地安排了“老司机”来带领我们这些新手教练,并且提供详尽的操作指引和相应的模板文档。我只需按照指引一步一步地做,每天抽出两个小时的时间就可以做好这件事。
最后,建立触发器。我把这项工作需要用到的各种文档存放在办公电脑和自家电脑,并且用便利贴写上这个公式B=MAT粘贴在电脑桌面上,提醒自己每日跟进“教练”工作。